2025 年 9 月下旬,全球海运市场寒意加剧,作为行业风向标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单周暴跌 7%,创下近期新低,其中核心的远东至欧洲航线运价跌破 1000 美元 / TEU 关口,较年内高点跌幅超 60%。这轮 “探底潮” 不仅打破了传统旺季的运价回升预期,更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调整与航运市场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给船公司、贸易企业等产业链各方带来严峻考验。
一、运价暴跌全景图:核心航线与指数双破位
本次海运价格下行呈现 “指数领跌、航线分化” 的特征,欧洲线成为重灾区,而不同区域航线的表现差异进一步凸显市场结构性失衡。
1. SCFI 指数:周跌 7% 击穿支撑位
上海航交所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19 日,SCFI 指数在短暂反弹后再度深度下探,单周跌幅达 7%,其中欧洲航线运价以 1052 美元 / TEU 创下阶段性新低。这一走势延续了 2025 年以来的颓势 —— 年初至今 SCFI 指数累计跌幅已超 30%,较 2024 年同期更是下滑近 50%,彻底告别了疫情期间的 “高运价时代”。值得注意的是,指数下跌并非单一航线拖累,地中海航线同步受挫,每 TEU 运价周跌幅超 11%,跌至 1738 美元,与欧洲线形成 “双跌” 格局。
2. 航线分化:欧洲线 “破千” 与美线短暂反弹形成反差
全球主要远洋航线呈现显著分化态势:
欧洲线:深度探底无支撑:远东至欧洲基本港运价从 9 月初的 1315 美元 / TEU 一路狂泻至 1052 美元 / TEU,短短两周跌幅超 20%,部分货代实际成交价甚至跌破千美元关口。这一价格较 2024 年夏季的 3125 美元 / FEU(约合 1562 美元 / TEU)相比,降幅达 32%,较疫情期间的峰值更是缩水近 80%。
美线:短暂反弹难持续:受关税前抢运等短期因素推动,远东至美西线、美东线运价曾出现阶段性上涨,分别升至 2370 美元 / FEU、3307 美元 / FEU,但涨幅已逐步收窄,市场普遍认为缺乏需求支撑的反弹难以持久。
区域航线:少数 “避风港”:中日航线因区域贸易稳定性成为唯一未受明显冲击的通道,运价保持相对平稳,与远洋航线的剧烈波动形成鲜明对比。
二、探底背后:三重压力绞杀海运市场
本轮运价持续下行并非偶然,而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运力供给过剩与贸易格局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供需失衡成为核心矛盾。
1. 需求端:欧美市场 “购买力塌陷”
欧洲经济的疲软状态直接压制了进口需求。尽管欧元区制造业 PMI 回升至 50.4 的荣枯线以上,但通胀高企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零售库存周转速度低于预期,工业品与消费品进口需求双双走弱。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核心经济体,对中国机电产品、轻工制品的采购量较去年同期下降 12%,直接导致欧洲线货量持续萎缩。
北美市场同样承压,美国对华加征 145% 关税的政策落地后,远东 - 北美航线货量已骤降 13%,部分零售商暂停中国订单并转向越南等东南亚工厂,进一步分流了传统海运需求。全球贸易需求的 “量价齐跌”,使得海运市场失去了最核心的支撑力。
2. 供给端:新增运力 “洪水漫灌”
运力过剩成为压垮运价的关键稻草。2025 年全球集运船队名义运力预计增长 10.5%,远超 3%-4% 的需求增速,尤其是大量新建大型集装箱船集中交付,使得市场供需失衡加剧。Alphaliner 预测,全年船队规模将增长 5.4%,即便船公司采取 “减速航行”“合并航次” 等措施吸收过剩运力,仍有 15% 的冗余运力难以消化。
为维持装载率,部分船公司不惜 “杀价抢货”,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战。欧洲线主流船司间价差已收窄至 200 美元 / FEU 左右,低价竞争使得运价陷入 “越跌越抢、越抢越跌” 的恶性循环。
3. 外部因素:地缘与政策的双重扰动
地缘冲突与贸易政策调整进一步搅乱市场预期。红海危机持续引发的绕航效应,虽占用了全球 10-12% 的船队运力并推高燃油成本,但并未转化为运价支撑 —— 因货量不足,额外成本难以向客户传导,反而成为船公司的额外负担。
同时,全球供应链区域化重构加速,越南盖梅港、墨西哥曼萨尼约港等新兴港口吞吐量激增,分别同比增长 33% 和 19%,承接了部分从中国转移的订单,导致传统远东 - 欧洲、远东 - 北美主干航线货量被分流,进一步削弱了主干航线的运价韧性。
三、市场震荡:产业链各方的生存考验
运价 “探底潮” 已引发连锁反应,船公司、贸易企业、港口等产业链主体面临差异化冲击,行业洗牌迹象初现。
1. 船公司:盈利承压与 “宣涨” 自救
持续亏损成为中小船公司的常态,即便是头部企业也面临利润大幅缩水的压力。为扭转颓势,主流船司已启动 “宣涨” 行动,计划于 10 月下半月将欧洲线运价提升至 1800-2000 美元 / FEU,CMA 更是提前放出 11 月价格至 3100 美元 / FEU 附近。但市场对此反应冷淡,业内普遍认为,在需求未实质性改善的背景下,单纯 “喊价” 难以扭转运价下行趋势,部分船公司可能被迫进一步缩减运力或退出部分航线。
2. 贸易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
对进口企业而言,运价下跌显著降低了采购成本,尤其是依赖欧洲原材料进口的制造业,物流成本占比下降 3-5 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盈利压力。但对出口企业而言,低价运输的红利被关税上涨、汇率波动等因素抵消,部分中小出口商因订单流失,反而陷入 “有运力无货可运” 的困境。
跨境电商卖家则面临物流选择的两难:一方面可享受低价海运降低履约成本,另一方面运价波动与船期不稳定可能导致交货延迟,影响店铺评分。
3. 港口与物流服务商:分化加剧
全球港口格局呈现 “东升西稳、新旧交替” 的特征。上海港、新加坡港凭借枢纽优势吞吐量保持增长,而香港港吞吐量下跌 4.9%,恐被马来西亚巴生港超越。传统货代企业因运价透明化与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部分企业开始转向跨境电商物流、特种货物运输等细分领域寻求突破。
四、未来展望:运价何时触底?行业如何破局?
短期来看,海运市场仍将处于 “供需失衡 + 需求疲软” 的调整期,运价触底信号尚未明确,但行业已开始通过多重路径寻求突围。
1. 短期:旺季效应难显,运价或低位震荡
尽管船公司集体宣涨,但 10-11 月传统旺季的需求提振预期较弱。欧洲经济复苏乏力、北美进口需求可能进一步下滑等因素,将制约运价反弹高度。预计未来 1-2 个月,欧洲线运价可能在 1000-1200 美元 / TEU 区间低位震荡,SCFI 指数难以快速回升。
2. 长期:供需再平衡与格局重构
行业的根本性改善依赖两大变量:一是需求端,欧美通胀回落带动消费与进口需求复苏,这一过程可能需要 6-12 个月;二是供给端,2026 年新船交付量预计放缓,叠加船公司主动拆解老旧船舶、优化运力配置,过剩运力有望逐步消化。
与此同时,供应链区域化将推动海运市场格局重构,近岸外包、区域贸易增长可能催生新的航线需求,具备区域网络优势与细分市场服务能力的船公司和物流企业,有望在洗牌中抢占先机。
3. 企业应对:从被动承压到主动布局
对船公司而言,需跳出 “价格战” 陷阱,通过数字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聚焦高附加值航线与特种箱运输,同时加强与货主的长期绑定;对贸易企业而言,应建立多元化物流渠道,结合海运、空运、中欧班列等多种运输方式,通过长约合同锁定核心航线运价,降低波动风险。
此次海运价格探底既是行业周期调整的必然,也是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缩影。对产业链各方而言,与其被动等待市场回暖,不如借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能力。当供需关系逐步平衡、贸易需求稳步复苏,经历过洗牌的海运市场或将迎来更健康、更具韧性的发展阶段。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