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运旺季的核心挑战:为何 “舱位难抢、成本飙升”?
海运旺季通常集中在欧美圣诞季前(8-10 月)、中国春节前(1-2 月)、跨境电商大促期(如黑五、618) ,此时市场呈现 “三极分化” 特征:
需求端:外贸订单、跨境电商货量集中爆发,中小货主与大客户争夺有限舱位,需求激增;
供给端:船公司为优化利润,可能缩减部分航线运力(如停航、并班),或优先保障长期协议大客户的舱位,中小货主 “一舱难求”;
成本端:船公司加收旺季附加费(PSS)、燃油附加费(BAF),货代加价转售舱位,部分热门航线(如中国至美西、中欧)运价较淡季上涨 50%-200%,且滞箱费、滞港费等隐性成本风险陡增。
因此,旺季抢舱位、控成本的核心逻辑是 **“提前锁定资源 + 精准匹配需求 + 多元渠道布局”** ,而非临时被动抢单。
二、抢舱位:从 “被动等待” 到 “主动锁定” 的实战策略
旺季舱位争夺的关键在 “早布局、强绑定、多备选”,需在旺季来临前 3-6 个月启动准备,核心动作覆盖以下三方面:
1. 提前锁定舱位:把 “不确定” 变为 “确定”
签订长期舱位协议(Long-Term Contract, LTC)这是大客户抢舱位的核心手段,中小货主也可联合同行 “拼单签约”。与船公司或一级货代签订 LTC,需明确:
锁定航线、舱位数量(如 “上海至洛杉矶,每月 3 个 40HC 柜”)、有效期(覆盖整个旺季);
约定运价上限(如 “旺季运价不超过 USD3000/40HC”)、舱位保障条款(如 “船公司需优先满足协议舱位,不可随意砍舱”);
支付少量保证金(通常为总运费的 5%-10%),旺季结束后可冲抵运费或退还。
优势:避免旺季临时订舱无位,且运价远低于现货价(通常低 20%-30%)。
抢占 “包舱 / 包板” 资源若无法与船公司直接签约,可委托有实力的一级货代锁定 “包舱资源”—— 货代向船公司批量采购舱位后,拆分卖给货主。需注意:
选择 “实控包舱” 的货代(而非 “转手倒卖” 的黄牛货代),要求提供船公司出具的包舱确认函;
提前 1-2 个月支付定金(通常 30%)锁定舱位,明确 “未拿到舱位全额退定金” 的条款,避免被骗。
精准预判货量,提前 7-15 天订舱旺季订舱绝不能 “临渴掘井”,需根据订单周期预判货量:
外贸订单:按 “生产周期 + 运输周期” 倒推,如 “9 月交货的订单,7 月确认生产,8 月初订舱”;
跨境电商货量:参考上一年旺季销量,预留 20% 的冗余货量订舱(避免爆单后无舱可补);
规则:热门航线(如美西、欧洲基本港)需提前 15 天订舱,偏港(如美国休斯顿、欧洲鹿特丹)需提前 20 天,且订舱时同步提交完整资料(发票、装箱单、HS 编码),加速船公司审核。
2. 绑定优质伙伴:让 “专业力量” 助力抢舱
选择 “船公司一级代理” 而非 “多级货代”一级货代直接对接船公司,拥有一手舱位资源和优先订舱权,旺季时能更快拿到舱位,且加价幅度远低于二级、三级货代。判断标准:
查看货代的 “NVOCC(无船承运人)资质证书”“船公司授权代理证明”;
询问其与目标航线船公司的合作深度(如 “是否为中远海运美线核心代理”)。
建立 “1 主 2 备” 的货代矩阵旺季依赖单一货代风险极高(如货代自身舱位不足、操作失误),需布局 “主货代 + 2 家备用货代”:
主货代:负责 80% 的常规货量,以长期合作为主,保障稳定性;
备用货代:选择不同优势航线的货代(如 A 货代擅长美线、B 货代擅长欧线),当主货代无舱时,立即启动备用渠道补订。
技巧:与货代约定 “优先响应机制”,旺季时要求货代每 4 小时反馈一次订舱进度,避免信息滞后。
3. 灵活调整运输方案:避开 “硬碰硬” 的舱位争夺
“整箱转拼箱” 或 “拼箱转整箱” 的灵活切换
若整箱舱位售罄,少量货量(如 10-20 立方米)可转为拼箱(LCL)—— 拼箱舱位相对充足,且能快速出运,缺点是成本略高、货损风险稍增;
若多个小订单货量接近整箱(如 25-30 立方米),可合并为一个整箱订舱,既节省成本,又比拼箱更容易拿到舱位。
调整起运港 / 目的港,绕开拥堵节点旺季热门港口(如上海港、深圳盐田港)舱位紧张、拥堵严重,可选择 “备选港口”:
起运港:如上海港无位,可改走宁波港、连云港(需核算内陆运输额外成本,通常比抢不到舱位的损失低);
目的港:如洛杉矶港拥堵,可改走长滩港(LGB)、奥克兰港(OAK),或欧洲汉堡港改走鹿特丹港,后续通过内陆派送转运至最终目的地。
“海运 + 短途空运” 的混合运输对时效极敏感的货物(如圣诞礼品、大促补货),可采用 “核心货量走海运(提前订舱)、紧急补货走空运” 的模式:
海运承担 80% 的基础货量,提前锁定舱位;
预留 20% 的货量,若海运延迟,通过空运紧急补仓,平衡时效与成本(空运成本虽高,但可避免缺货导致的销售损失)。
三、控成本:从 “被动加价” 到 “主动节流” 的实战策略
旺季成本控制的核心是 “锁定基础运价 + 削减隐性成本 + 优化货量结构”,既要守住 “明线成本”(运费),也要堵住 “暗线漏洞”(附加费、超期费)。
1. 锁定基础运价:避免 “运价坐火箭”
利用 LTC 或包舱锁定运价基准如前所述,长期协议或包舱的运价是旺季最稳定的成本锚点,需在协议中明确 “所有附加费(如 BAF、PSS)的上限”,避免船公司以 “附加费暴涨” 为由变相涨价。例如:约定 “BAF 按当月国际油价浮动,但最高不超过 USD500 / 柜”。
精准对比 “总费用” 而非 “单一运价”旺季货代报价常 “拆分费用”(如报低价运费,但加收高额 “订舱费”“操作费”),需要求货代提供 “全费用报价单”,包含:
基础运费、燃油附加费(BAF)、旺季附加费(PSS)、码头操作费(THC)、文件费等所有明细;
对比时计算 “每立方米总成本”(总费用 ÷ 货物体积),而非单一运费,避免掉入 “低价陷阱”。
2. 削减隐性成本:堵住 “看不见的漏洞”
严控滞箱费、滞港费:旺季最易失控的成本旺季港口拥堵、清关延迟,超期费可能占到总费用的 10%-20%,需提前防控:
提前申请免费期延长:向船公司申请滞箱费免费期从 7 天延长至 14 天,向码头申请滞港费免费期从 3 天延长至 7 天(凭长期合作证明或 LTC 协议更容易获批);
加速清关与提货:到港前 7 天把清关资料传给目的港报关行,启动 “预清关”;清关完成后 24 小时内提货,避免货物在码头堆存超期;
异常处理:若清关受阻,立即申请 “担保提货”(缴纳保证金提离货物至监管仓库),停止产生滞港费,后续再处理清关问题。
优化货物包装与装载:减少 “无效成本”旺季集装箱资源紧张,“装载效率低” 意味着需要更多柜子,直接增加成本,可通过以下方式优化:
压缩包装体积:如羽绒服、棉被等轻泡货,采用真空压缩包装,体积可减少 50%,原本需 2 个 40HC 柜的货量,压缩后 1 个即可装下;
专业装载规划:委托有经验的装柜团队,按 “重不压轻、大不压小、空隙填实” 原则装载,避免浪费空间(如 20 尺柜实际装载量从 30 立方米提升至 32 立方米,单位体积成本下降 6%);
避免超重:提前核算货物重量,20 尺柜不超过 22 吨、40HC 柜不超过 26 吨,避免因超重被船公司加收 “超重费”(通常 USD100-500 / 柜)。
3. 优化货量与付款:从 “结构” 上降成本
合并小订单,凑整箱运输旺季拼箱成本通常比整箱高 30%-50%,若有多个发往同一目的港的小订单(如 5 立方米、8 立方米),可合并为一个整箱(30 立方米以上),既能降低单位体积运费,又能提高订舱成功率。
选择 “非高峰时段” 出货,错峰降成本旺季内部也有 “小淡季”,可调整出货时间:
欧美旺季:避开 9 月中旬 - 10 月中旬的 “峰值期”,提前至 8 月或延后至 11 月初(需与买方协商交货期),此时运价可能下降 15%-20%;
春节前旺季:避开 1 月下旬的 “抢舱高峰”,提前至 1 月上旬出货,舱位更充足,附加费更低。
利用 “外汇工具” 对冲汇率成本海运费用通常以美元结算,旺季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会导致实际支付的人民币成本增加。可通过银行办理 “远期结售汇”:
提前与银行约定 “未来 3 个月按固定汇率兑换美元”(如约定汇率 7.0),即使旺季汇率涨到 7.3,仍按 7.0 结算,锁定汇率成本。
四、旺季实战避坑提醒
警惕 “虚假订舱”:旺季部分黄牛货代谎称 “有舱位”,收取定金后失联,或实际未拿到舱位导致货物滞留。应对:要求货代提供船公司出具的《入货通知》(S/O)作为舱位确认凭证,无 S/O 绝不支付大额款项。
拒绝 “口头承诺”:所有舱位、运价、免费期延长等约定,均需写入书面合同(如订舱协议、LTC 协议),注明违约责任(如 “未拿到舱位,货代赔偿总运费的 10%”),避免扯皮。
实时跟踪货物动态:通过船公司官网、货代系统跟踪舱位确认进度、船舶动态,若发现舱位被砍(船公司临时取消订舱),立即启动备用货代补订,避免延误。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