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一则裁定,给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泼了一盆冷水。以7比4的投票结果,法院明确认定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的“普遍性关税”越权违法。这一判决不仅冲击美国国内政治权力平衡,更让本就紧绷的国际贸易关系再添变数。

自执政以来,特朗普始终将“关税”视为撬动贸易谈判、保护国内产业的核心工具。除了针对钢铁、铝等行业的定点关税外,其借助《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推出的两类“普遍性关税”,曾让多个贸易伙伴承压:
以“打击毒品走私”为名义,对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邻国的进口商品加征最高25%关税,覆盖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等多个品类;
2025年夏季起,对几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日本、韩国等)设立10%基准关税,声称要“扭转不公平贸易逆差”,并威胁根据国别差异进一步加码。
这些政策一度让美国进口商成本飙升,也引发多国通过WTO发起反制,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升级。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书,直接戳中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法律硬伤”,核心观点集中在两点:

法院明确指出,该法律的立法初衷是让总统在“国家紧急状态”下采取“冻结资产、限制特定交易”等应急措施,而非建立常态化的“财政关税体系”。“管理进口”与“普遍征税”是两回事,后者的权力宪法明确赋予国会,总统无权越界。

判决特别区分了政策边界:特朗普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实施的钢铝关税、汽车关税等“行业性定点措施”,因有明确法律授权,不在此次违法裁定范围内。这意味着,法院并非全盘否定总统的贸易调控权,而是划定了“权力红线”。
面对裁定,特朗普的反应堪称“暴怒”,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和公开讲话表达不满:

?称判决是“美国经济的灾难”,指责法院“被党派操控”,违背“保护美国利益”的初衷;
?强硬宣布“所有关税仍将有效”,拒绝因判决暂停执行;
?明确表示将上诉至最高法院,要求推翻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定。
白宫随后跟进声明,强调关税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必要手段”,称法院的判决“削弱了总统应对国际危机的能力”。显然,特朗普不愿轻易放弃这一核心执政工具。
这场“关税违法裁定”,本质上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的一次激烈碰撞:特朗普试图通过扩大行政权推动贸易保护,而法院则在捍卫国会的宪法权力。

无论最高法院最终如何判决,有一点已成定局: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再也无法“为所欲为”,而全球贸易格局也将在这场博弈中迎来新的调整。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而言,密切关注政策动向、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