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价 “疯涨潮” 突袭!
10 月 17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数据如惊雷炸响: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基本港运价较一周前暴涨31.9% ,飙升至 1936 美元 / FEU;美东航线运价同步上涨 16.4%,达 2853 美元 / FEU。
船公司日均订单量飙升至平时 3 倍,连云港货代透露 “全航线爆仓,连其他航线船舶都掉头跑美线”;
舱位取消、“甩柜” 成常态,盐城某货代直言 “即便付高价,订好的舱位也常作废,甚至在途货物被要求补交费用”;
低货值商品首当其冲,纸巾、棉签盒等日用品 “货价不及运费”,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这场运价风暴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矛盾叠加的必然结果:
9 月以来,受关税预期影响,船公司大规模取消美线航次,10 月中美停航次数预计创纪录(中国至美停航 67 次)。但十一长假后,美国圣诞节备货需求集中释放,叠加前期积压订单集中出货,形成 “运力真空期”。
10 月 14 日起,中美互征特定船舶特别港务费,美森航运 “曼努凯号” 首单被罚 446 万元。船公司为转嫁成本,采取 “转航线、绕港口、减班次” 等措施,直接导致班期紊乱。
美国零售商为赶亚马逊 Prime Day 和 “黑五” 大促,提前囤积数月货量,“只求快不讲价” 成为常态。同时,11 月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让更多企业选择 “加急出货避险”,进一步点燃抢舱热潮。
时间前置:从 “提前一周” 升级至提前 15-20 天订舱,重点锁定船公司核心航线;
协议锁价:优先签订长期运价协议(LTA),锁定 3-6 个月成本,避免即期价波动冲击。
小批量拼箱:轻小件货物采用拼箱运输,分摊附加费成本;
曲线入美:通过加拿大、墨西哥港口中转,再转陆运至美国,规避直航高运价;
仓配联动:提前将货物运至美国海外仓,旺季直接本地配送,缩短交货周期。
合同补款:新增 “运价调整条款”,约定涨幅超 10% 时双方分摊成本,尤其适合长期合作客户;
成本核算:对低货值商品重新测算利润,必要时调整报价或暂停非核心订单;
政策利用:关注港口扶持政策,如连云港对美线航线提供优先靠泊服务,节省滞港成本。
数据跟踪:每日关注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指数(SCFI)和美西港口等待时间,预判运价走势;
政策监测:重点跟进 11 月关税谈判进展,提前制定 “涨价应对预案”。
业内普遍认为,11 月前运价仍将保持上行趋势,但涨幅或逐步收窄。随着加班船投入和运力回归,舱位紧张局面有望在 12 月缓解。但对外贸人而言,与其期待运价回落,不如主动构建 “灵活、多元、有韧性” 的供应链 —— 毕竟,能抵御波动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