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海运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运价波动与港口吞吐量变化折射出贸易格局的深层演变。地缘冲突、关税政策与船队运力过剩交织,导致集装箱运价创下二十年最大跌幅,而新兴港口与成熟枢纽的吞吐量分化则揭示了供应链重构的轨迹。接下来,百运网将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航线运价波动:地缘与政策的双重绞杀
2025年一季度,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从年初1548点暴跌至1112点,创近20年最大季度跌幅。
这一颓势源于三重压力:
一是美国对华加征145%关税的政策落地,直接导致远东-北美航线货量骤降13%,部分零售商暂停中国订单并转向越南工厂;
二是红海危机持续引发的绕航效应,好望角航线占用全球船队10-12%运力,推高燃油成本却未能提振运价;
三是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制造业PMI虽回升至50.4,但库存周转速度仍低于预期,抑制了中国至欧洲的工业品海运需求。
运价下跌并非全局性现象。中日航线因区域贸易稳定性成为唯一未受冲击的通道,而北美东岸港口因关税前抢运出现短暂运价反弹。船公司正通过“减速航行”和合并航次吸收15%过剩运力,但Alphaliner预测2025年船队规模仍将增长5.4%,供需失衡或延续至三季度。
港口吞吐量排名:新兴枢纽与成熟港口的攻守战
全球港口格局在2025年呈现“东升西稳”特征:上海港以5100万TEU吞吐量蝉联榜首,其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处理能力提升12%;新加坡港突破4000万TEU,受益于红海绕航带来的中转需求激增。而香港港吞吐量降至1370万TEU,跌幅达4.9%,主因珠三角港口分流与堆场成本攀升,其全球排名恐被马来西亚巴生港取代。
新兴港口崛起成为最大变量。越南盖梅港吞吐量同比增长33%,承接了中国转移的家具、纺织订单;墨西哥曼萨尼约港因近岸外包战略,美墨加航线货量激增19%。与此同时,欧洲港口呈现韧性:鹿特丹港通过数字化报关系统将货物滞留时间缩短至4小时,吞吐量逆势增长3%;而美国长滩港因关税前抢运创下1990万TEU纪录,但5月起进口量或下滑20%。
说到最后
2025年的海运数据揭示了一个悖论:运价暴跌与港口吞吐量增长并存,本质是贸易路径的碎片化与区域化。企业需穿透表象,关注关税敏感型商品向东南亚转移、欧洲新能源设备进口激增等结构性机会,同时利用港口数字化工具规避拥堵成本。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
本文所述数据及趋势基于公开信息与行业分析,具体操作请以各国海关、港口管理机构及承运方最新政策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