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是全球港口的丰收年,全球前 30 大集装箱港口共计完成 4.97 亿箱,同比增长 7.6%。前 30 大港口中,亚洲港口占 23 席(中国港口占 12 席),欧美港口占 7 席。除香港港、厦门港外,其他港口全部实现正增长,增速最高的前 5 大港口分别是长滩港(20.3%)、洛杉矶港(19.3%)、丹吉尔地中海港(18.8%)、丹戎帕拉帕斯港(16.9%)以及蒙德拉港(13.8%)。增量最多的前 5 大港口是宁波舟山港(400 万 TEU)、深圳港(351.9 万 TEU)、上海港(234.8 万 TEU)、青岛港(229.2 万 TEU)、新加坡港(211.1 万 TEU)。
在全球集装箱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与吞吐量:
总量领先:2024 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 3.3 亿标箱,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占六席。在全球前 30 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有 12 席。
单体港规模大:上海港是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突破 5000 万标箱的港口,2024 年吞吐量达到 5150.6 万标准箱,多年来一直是全球集装箱港口的龙头。宁波 - 舟山港 2024 年集装箱吞吐量达 3930 万标准箱,位居全球第三。此外,深圳港、青岛港、广州港等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也都处于较高水平,在全球排名靠前。
基础设施:
港口群优势:中国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港口群,港口基础设施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这些港口群拥有密集的港口分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具备强大的货物处理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专业化码头众多:中国港口拥有大量的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泊位,如宁波 - 舟山港拥有全国最大铁矿石码头、亚洲最大原油码头以及全球唯一双 “千万箱级” 单体集装箱码头,能够满足不同货类的运输需求,适应大型船舶的靠泊作业。
自动化水平高:中国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应用规模、作业效率、技术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如上海洋山深水港是全球最早实现智能化的港口,天津港 C 段码头通过 5G 与北斗高精度定位融合,实现无人集卡厘米级导航精度等。
贸易支撑:
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和贸易规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大量的进出口货物需要通过港口进行运输。中国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承担着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关键作用,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繁荣。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2024 年,中国对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进出口增长 6.4%,占进出口总值的 50.3%。中国港口在加强与沿线国家港口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连接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航运体系中的地位。
发展前景: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港口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港口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如推进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区域港口协同发展等,为中国港口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技术创新驱动:中国港口不断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积极应用 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港口的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港口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以更好地适应全球贸易和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