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航线主要分为北极航线和南极航线,当前北极航线已具备商业化海运可行性,且潜力持续释放,南极航线则暂以科考、旅游等特殊航运为主,商业化海运可行性正随气候变暖逐步提升。二者在时效与成本上的优势,北极航线已显现实际价值,南极航线的优势则更多体现在未来潜力层面。接下来,百运网将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海运可行性
北极航线:可行性已得到商业验证。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让北极海冰以每十年 10%-15% 的速率缩减,近 40 年夏季海冰覆盖范围减少约 40%,2025 年东北航线通航窗口期已延长至 120 天,专家预测 2040 年具备一定破冰能力的船舶有望实现全年通航。另一方面,2025 年 10 月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完成首航,从宁波舟山港到英国弗利克斯托港仅用 20 天,依托东北航线串联起中国多个沿海港口与欧洲核心港口,且东北航线作为目前商业运营最成熟的北极航线,有摩尔曼斯克港等不冻港提供中转和补给,进一步保障了通航稳定性。此外西北航线虽冰情更复杂、商业通航频率低,但对北美国家战略价值突出,中央航线也有望在本世纪中叶夏季出现无冰期,成为核心通道。

南极航线:目前以科考补给、极地旅游和磷虾捕捞相关航运为主,商业化海运尚未成型,但可行性正快速提升。当下航运多集中在南极半岛周边,随着海冰范围持续下降,通航条件不断改善。研究显示,1.5℃升温情景下,每年 2 月无破冰能力的 OW 级船和 PC6 级极地冰级船在南大洋的可通航面积占比将超 97%;3℃升温情景下,冬季 PC6 级船的可通航面积比例也会超 50%,南极半岛等枢纽甚至有望通过 PC6 级船实现全年补给,为未来商业化航运铺垫了基础。同时《极地规则》等制度也为其航运安全和环保提供了规范支撑。
时效优势
北极航线:时效优势极为显著。东北航线将东亚与欧洲的运输距离缩短 25%,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时效大幅提升,例如首航的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把原本 40 天以上的航程压缩至 20 天;与传统航线相比,东北航线普遍能减少 7 - 14 天运输时间。而西北航线若投入商业运营,能大幅缩短美国东海岸与亚太地区的航程,减少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规避传统航线可能出现的拥堵延误,比如传统航线拥堵时,东北航线的货物配流比例可达 70% 以上。
南极航线:当前时效优势不明显,未来潜力可期。目前其航运多为短途补给或旅游航线,无跨洋商业货运的时效对比数据。但随着通航范围扩大,未来若开通跨洋航线,可成为连接南半球部分港口的捷径,比如南大洋东部航线通航范围扩张后,有望缩短南半球部分科考物资、极地特产的运输时间,且 PC6 级船实现全年补给后,能彻底解决南极地区以往补给时效受季节限制的问题。
成本优势
北极航线:成本优势体现在多方面。一是里程缩短带来的直接成本降低,减少燃油消耗,同时也减少了船舶折旧等与航行时间相关的成本;二是绿色成本优势突出,其单程碳排放量比传统航线降低约 50%,在全球碳减排政策下,能帮助企业规避高额碳成本;三是规避额外延误成本,相比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可能出现的拥堵、通航限制等问题,北极航线能减少船舶滞留费用和货物延误贬值损失,尤其适合高价值、高时间敏感度的货物,这类货物通过该航线运输时配流比例超 50%,可大幅降低时间贬值带来的隐性成本。
南极航线:当前成本较高,未来有优化空间。目前因通航窗口期有限、船舶需具备极地航行能力,且多为小批量特殊运输,导致单位运输成本偏高。但随着通航窗口期延长和通航范围扩大,规模化运输有望实现,届时燃油和运营成本会逐步摊薄。例如全年补给实现后,可减少科考、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应急运输成本,磷虾捕捞等产业的运输效率提升也会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不过短期内,其成本优势难以超越传统航线,仅在特定特种运输场景中具备成本竞争力。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注意:上文所涉及到的费用仅供参考,具体请以账单为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