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全球最大集装箱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MSC)抛出一则重磅公告:自 11 月 1 日起,将在中国大陆地区针对进口集装箱首创征收 “护损费(Damage-Protection-Fee)”。这一行业前所未有的收费模式,以 “预先缴费抵扣修洗箱成本” 为核心逻辑,不仅直接牵动进出口企业的成本神经,更可能引发全球航运业的收费规则重构。
规则解码:护损费的核心条款与适用边界
MSC 此次推出的护损费并非简单的新增收费项,而是一套设计明确的 “预付抵扣机制”,其具体规则通过多份客户告知书清晰界定:
在收费标准上,费用金额按集装箱类型差异化设置:干货柜每柜收取 75 元人民币,可最高抵扣 675 元的修洗箱费用;冷冻柜因维护成本更高,每柜收费 135 元人民币,对应抵扣上限提升至 750 元。这一 “1:9” 左右的抵扣比例,构成了该费用的核心吸引力 —— 对偶尔产生修洗箱需求的货主而言,可通过小额预付规避大额突发支出。
生效时间与付费方式的设定则兼顾操作实际:普通货物以抵达中国大陆母船卸货港的时间为节点,自 2025 年 11 月 1 日起执行;而从美国和波多黎各进口的货物,生效标准调整为启运港重箱进场时间,确保跨区域操作的统一性。付费方式采用 “目的港到付”,与传统修洗箱费用的结算场景保持一致,降低货主的资金占用压力。
并非所有进口货物都需缴纳该费用,MSC 明确划定了豁免范围:现有修洗箱包干协议覆盖的货物可延续原合作条款,进口至广东省的大理石货物也被排除在外,推测后者与特定品类的运输特性及区域合作政策相关。对于超出抵扣上限的修洗箱费用,规则明确 “超额部分按原有流程处理”,避免了全流程收费模式的争议。
动因解析:航运巨头为何首创 “护损费”?
作为行业首创的收费模式,MSC 推出护损费的背后,是运营效率提升与成本管控的双重考量。
从操作流程优化来看,传统修洗箱费用需经历 “货物查验 — 损坏评估 — 费用核算 — 多方确认 — 支付结算” 等多个环节,不仅耗时较长,还常因责任界定、金额争议引发货主与船公司的纠纷。MSC 在公告中直言,此举旨在 “简化修箱和洗箱流程”,通过预先收费与定额抵扣的方式,减少后续沟通成本,实现 “一口价” 式的高效处理。对日均处理海量集装箱的航运巨头而言,流程简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
集装箱设备的维护质量是另一重要动因。近年来全球贸易波动加剧,集装箱周转效率下降,部分设备因养护不及时导致损耗率上升。MSC 强调收费是为 “确保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集装箱设备”,通过提前归集专项费用,可保障修洗资源的稳定投入,减少因设备问题导致的运输延误风险。这种 “预防式投入” 既符合船公司的长期运营利益,也能间接提升客户体验。
从行业背景看,2024 年以来航运业面临的运营挑战可能成为催化剂。此前 MSC 因货物延误、损坏等问题与货代企业产生诉讼纠纷,暴露出传统模式下责任界定与损失追偿的痛点。护损费的预付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锁定了责任风险,同时也为设备损坏的快速赔付提供了资金基础,有助于缓解船公司与货主、货代之间的信任摩擦。
行业影响:会引发 “收费跟风” 吗?
MSC 的这一创新举措,正引发航运业对收费规则变革的广泛讨论,其潜在影响已初现端倪。
对货主而言,成本影响呈现分化态势。对高频次使用集装箱且偶尔发生轻微损坏的中小货主,75 元 / 柜的固定支出可能高于其年均实际修洗箱成本,形成额外负担;但对货物特性易导致箱体损耗(如机械配件、液态货物)的企业,675 元的抵扣额度可覆盖大部分常规费用,反而具备成本优势。有进口企业测算,若年均修洗箱频率超过 12%,干货柜的护损费即可实现 “支出小于抵扣收益”。
最受关注的是行业示范效应。作为全球最大集装箱航运公司,MSC 的收费创新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行业分析指出,这种 “统一预付、定额抵扣” 的模式若能通过实践验证其可行性,可能引发其他船公司的效仿,尤其在修洗箱流程标准化程度较低的航线中,类似机制或成为新的行业惯例。若形成规模化推广,将推动航运业从 “事后收费” 向 “事前保障” 的收费逻辑转型。
货代企业作为连接货主与船公司的枢纽,将面临新的服务挑战。货代需向客户精准解读护损费规则,结合货物特性、运输频次等因素提供成本测算服务,帮助客户判断 “是否划算”。部分货代已开始梳理合作货主的货物类型,针对豁免品类与非豁免品类制定差异化的报价方案。
未来展望:创新模式能否行稳致远?
护损费的落地效果,仍需接受市场实践的检验,潜在挑战与优化空间并存。
短期内,货主的接受度将是关键。尽管 MSC 试图通过 “抵扣机制” 降低阻力,但 “无论是否损坏均需缴费” 的模式仍可能引发争议。若实际修洗箱率低于预期,部分货主将质疑费用的合理性,这需要 MSC 通过透明化的成本公示、灵活的规则调整来回应。例如,未来或可根据货主的历史损坏率实行差异化收费,进一步提升公平性。
长期来看,北极航道开通、数字化监管普及等行业变化可能为该模式赋能。随着跨境物流通道的多元化,集装箱周转周期进一步压缩,设备损耗风险可能上升,护损费的 “风险对冲” 价值将更加凸显。而若将护损费数据与智能集装箱的状态监测系统结合,可实现 “损耗预警 — 费用抵扣 — 精准维修” 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提升收费模式的技术含量。
作为 “中国市场专属政策”,MSC 的这一尝试也为跨国航运企业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样本。如何平衡全球标准与区域特性、兼顾企业利益与客户体验,将成为后续优化的核心方向。若能实现多方共赢,护损费或超越单纯的收费项目,成为航运业服务模式升级的重要载体。
从本质上看,MSC 的 “护损费” 创新是航运业在效率与成本、标准化与灵活性之间的一次探索。它既折射出巨头企业对运营细节的精细化打磨,也预示着全球航运收费体系正逐步向 “透明化、高效化、预判性” 转型。这场始于中国市场的收费革新,未来或将在更广阔的全球贸易舞台上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上文费用仅供参考,具体请以账单为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