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运旺季的出现本质上是市场供需关系的集中爆发,核心驱动力来自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周期、制造业生产节奏及重大节假日。掌握旺季的时间规律,再搭配针对性的订舱与控价策略,才能在 “一舱难求、价格飞涨” 的旺季实现高效出货与成本可控。
一、全球空运核心旺季时间表(分航线 / 场景)
不同航线、不同品类的旺季存在差异,但整体围绕 “消费旺季前置备货” 和 “生产周期峰值” 展开,以下为最具代表性的旺季节点:
1. 全球性核心旺季(覆盖欧美、东南亚等主流航线)
这是全年空运压力最大的时段,几乎所有热门航线都会出现舱位紧张、价格飙升。
时间窗口:每年8 月中旬 —12 月下旬
核心驱动:服务于欧美圣诞节(12 月 25 日)、黑色星期五(11 月第四个周五)、网络星期一(黑五后第一个周一)等年终消费旺季。零售商需提前 3-4 个月备货,导致 7-8 月开始空运需求激增,9-11 月达到峰值,12 月中下旬随节日临近需求逐渐回落。
特点:直飞航线价格可能比淡季高出 50%-100%,热门舱位(如上海→纽约、广州→伦敦)需 “靠抢”,临时订舱基本无位。
2. 区域性旺季(聚焦特定市场 / 品类)
中国春节前旺季:
时间:春节前1 个月 — 春节假期前 3 天(如 2025 年春节在 1 月底,旺季则为 2024 年 12 月底 —2025 年 1 月 25 日左右)
驱动:国内制造业停工前集中出货,叠加部分海外客户提前备货(避免春节期间供应链中断),主要涉及 “中国→全球” 的工业品、日用品航线。
特点:国内段运输(工厂→机场)拥堵,进仓时效紧张,易产生滞仓费。
东南亚旺季:
时间:5 月 —6 月(斋月后补货)、9 月 —10 月(东南亚购物节 / 春节前置备货)
驱动:斋月(伊斯兰历 9 月)后消费需求反弹,以及临近中国春节的提前备货,主要涉及电子元件、快消品航线。
中东旺季:
时间:10 月 —11 月(迪拜购物节前置)、斋月前 1 个月(备货)
驱动:迪拜购物节(12 月 — 次年 1 月)前置备货,以及斋月前的民生用品需求,以轻工产品、奢侈品运输为主。
3. 特殊场景旺季(突发 / 周期性需求)
促销节点:如 618、双 11 等国内电商大促后,“中国→海外仓” 的补货空运需求会短期爆发(通常在大促后 1-2 周)。
行业周期:电子行业(如新品发布会前,3-4 月、9-10 月)、服装行业(换季前,3-4 月春装、8-9 月秋装)会出现阶段性空运高峰。
突发需求:如疫情期间的医疗物资、自然灾害后的救援物资运输,会临时催生 “非常规旺季”。
二、旺季订舱攻略:提前锁定舱位,避免 “无位可走”
旺季的核心矛盾是 “舱位供给<需求”,订舱的关键在于 “提前布局 + 精准匹配 + 多渠道备份”,而非临期 “赌运气”。
1. 订舱时机:“越早越好”,但要精准踩点
核心原则:热门航线提前3-4 周订舱,普通航线提前2-3 周,旺季峰值期(如 10 月欧美线)需提前1 个月以上。
例:若计划 11 月 10 日将货物空运至纽约(圣诞节备货),最晚需在 9 月底 —10 月初确认订舱,此时能锁定 “预售价” 和稳定舱位;若 10 月中旬再订,可能只剩高价 “黄牛舱”,甚至无位。
避坑点:过早订舱(如提前 2 个月以上)需确认 “舱位保留政策”—— 部分货代 / 航司要求 “提前支付定金”,且改期 / 取消可能扣违约金,需结合自身生产进度(避免货物未好、舱位已到导致空舱费)。
2. 舱位类型:优先 “固定舱位”,放弃 “散货拼舱” 幻想
旺季散货舱位极不稳定(航司可能优先保障大货 / 长期客户),建议优先选择 “锁定性舱位”:
长期协议舱位:若每月有稳定出货量(如 5 吨以上),提前 1-2 个季度与货代 / 航司签订 “包舱 / 分舱协议”,约定固定舱位数量和价格 —— 即使旺季涨价,协议价也能锁定在 “合理区间”,且舱位 100% 保障。
整板 / 整箱订舱:若单票货量能凑够 “一个空运板”(约 1-3 吨,视板型而定)或 “整箱”,航司优先级高于散货,订舱成功率提升 60% 以上,且操作效率更高(减少拼货等待时间)。
备用舱位:同时向2-3 家不同层级的货代订舱(如 1 家一级货代 + 1 家航司直属代理),明确 “以先确认的舱位为准”,避免单一渠道掉链。
3. 航线选择:“不执念直飞”,中转航线做补充
旺季直飞航线 “价高且难订”,若对时效要求不是 “极致紧急”(如允许多 1-2 天),中转航线是 “性价比之选”:
中转逻辑:选择航司的 “枢纽航线”(如阿联酋航空的迪拜枢纽、卡塔尔航空的多哈枢纽),例如 “上海→迪拜→法兰克福” 比直飞法兰克福节省 20%-30% 运费,且舱位更充足。
注意点:提前确认中转港的 “操作时效”(避免中转港拥堵导致延误)和 “清关要求”(部分中转港需提前申报货物信息),避免 “省了运费、丢了时效”。
三、旺季控价攻略:拒绝 “被动涨价”,掌握成本主动权
旺季涨价是常态,但通过策略能避免 “被天价收割”,核心是 “锁定基准价 + 减少附加费 + 绑定优质服务商”。
1. 价格锁定:用 “长期协议” 对抗 “临时涨价”
这是旺季控价最有效的方式。
阶梯协议价:与核心货代约定 “按季度 / 月度出货量定费率”—— 例如 “月出货 5 吨以下,单价 35 元 /kg;5-10 吨,32 元 /kg;10 吨以上,30 元 /kg”,出货量越大,议价空间越大。
保价条款:在协议中加入 “旺季涨价上限”,例如 “航司公开价上涨不超过 20% 时,协议价不变;超过 20% 部分,双方各承担 50%”,避免货代 “跟风漫天涨价”。
定金锁定:提前支付 10%-20% 定金,锁定当前报价,即使后续市场涨价,也按订舱时的价格结算(需在合同中明确标注)。
2. 成本优化:从 “杂费” 里抠出利润
旺季的 “隐性成本”(附加费)往往比基础运费涨幅更高,控制杂费能间接降低总成本:
避免滞仓 / 滞港费:按货代要求提前 1-2 天进仓(旺季机场 / 仓库卸货慢,预留缓冲时间),避免 “晚进仓导致舱位被甩”;同时提前与目的港收货人沟通,确保货物到港后 48 小时内清关提走(避免目的港仓储费飙升)。
减少改单 / 查验费:出货前反复核对报关资料(HS 编码、货值、品名),确保 “单货一致”—— 旺季海关查验率会提升,虚假申报不仅会产生高额查验费,还可能扣货;若需改单,提前与货代沟通 “加急改单”,避免延误舱位。
压缩计费重量:对泡货(体积重量>实际重量),用 “真空包装、精简外包装” 减少体积(体积重量 = 长 × 宽 × 高 / 6000),例如 10 箱羽绒服压缩后体积重量从 200kg 降至 150kg,直接减少 25% 的运费基数。
3. 服务商选择:绑定 “一级货代”,拒绝 “层层加价”
旺季是 “二级 / 三级货代” 加价转卖舱位的高发期,选择直连航司的服务商能省掉 “中间差价”:
认准 “一级货代资质”:要求货代提供 “航空公司授权代理证书”(如国航、汉莎航空的直接代理证明),一级货代能直接从航司拿舱位,价格比二级货代低 10%-15%,且不会 “炒舱位”。
优先 “航司直属代理”:部分航司有自己的直属货代(如中远海运空运、中外运空运),这类代理的舱位和价格更有保障,尤其在旺季,会优先满足直属代理的客户需求。
避免 “低价陷阱”:旺季若某货代报价比市场均价低 20% 以上,需警惕 “虚假舱位”(先收定金,再以 “无位” 为由要求加钱)或 “隐性收费”(基础运费低,但杂费翻倍),签约前务必确认 “所有费用明细”(列明基础运费、燃油附加费、操作费等)。
四、旺季避坑:3 个最容易踩的 “成本雷区”
“等货做好再订舱”:旺季舱位不等人,若等货物生产完成再订舱,很可能 “货好无舱”,被迫选择 “天价紧急舱” 或延误交货期。正确做法是 “按生产计划预估出货时间,提前订舱,预留 1-2 天缓冲期”。
“只看基础运费,忽略杂费”:部分货代故意压低基础运费,但在 “燃油附加费、进仓费、制单费” 上加价,最终总成本反而更高。签约前要求货代提供 “全费用报价单”,明确 “所有费用包含项”,避免后续扯皮。
“盲目相信‘100% 保舱’”:旺季航司可能因 “临时调机、重货挤压” 等原因取消舱位,即使签了协议,也需和货代确认 “舱位取消后的补救方案”(如优先调配其他航司舱位、赔偿延误损失等),并预留 “备用出货方案”(如部分货物转海运 + 空运组合)。
总之,空运旺季的 “生存逻辑” 是 “提前 + 主动 + 多备份”—— 提前锁定舱位、主动控制细节成本、多渠道备份服务商,才能在旺季既保证货物按时出运,又守住成本底线。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