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8 月的最后一缕阳光掠过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的桥吊,上海港月度集装箱吞吐量最终定格在 502 万标准箱,这一全新纪录不仅标志着中国第一集装箱大港的实力跃升,更在极端天气与全球贸易波动的双重考验下,彰显了中国供应链的强劲韧性。从台风过后的通宵抢工到智能系统的精准调度,从联盟航线的资源集聚到全链条的协同发力,每一个标箱的背后,都是世界级枢纽港高效运转的生动注脚。
一、破纪录背后:三重动力驱动吞吐量跃升
502 万标箱的成绩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资源集聚与运营保障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中三大核心动力尤为关键。
1. 贸易回暖与航线加持的 “需求引擎”
传统旺季的叠加效应为吞吐量增长奠定基础。上海海关数据显示,7 月上海出口增长 8.5%、进口增长 10.3%,前 7 月进出口总额达 2.55 万亿元,持续向好的外贸态势为港口带来充足货源。更重要的是,航线资源的战略性集聚形成强大推力 —— 今年 2 月马士基与赫伯罗特组建的 “双子星” 联盟正式运营,上海港作为其全球核心枢纽港,吸引了大量周边国家货物在此中转,国际中转箱量大幅提升,成为吞吐量增长的 “加速器”。中美贸易谈判持续向好的预期,则进一步释放了跨太平洋航线的货运需求,为旺季增量提供了保障。
2. 极端天气倒逼的 “攻坚爆发力”
7 月底台风 “竹节草” 带来的船舶滞港,意外转化为集中作业的攻坚场景。8 月 1 日深夜台风警报一解除,上海港立即启动全速运转模式,码头灯火通明,桥吊与集卡协同作业,最终以 172181 标箱的单昼夜吞吐量刷新历史纪录,为全月业绩打下关键基础。整个 8 月,上海经历了 27 个高温日与多次强对流天气,但港口通过精准预判、动态调整作业时间,硬生生 “抢” 出宝贵的有效作业窗口期,将恶劣天气的影响降至最低。
3. 多港联动与资源整合的 “集聚效应”
上港集团充分发挥母港优势,深化与重点船公司的战略合作,通过物流片区资源协同、集疏运中心与洋山港区业务优化,实现了货源与运力的高效匹配。各集装箱码头重点跟踪 “双子星” 等核心航线,实行船舶直靠、国际中转箱热接转运等措施,让码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这种 “全域一盘棋” 的布局,使得沪东、浦东、罗东等码头纷纷刷新业绩:沪东公司月度吞吐量超 47 万标箱,浦东公司昼夜吞吐量突破 1 万标箱,罗东公司更是两度刷新昼夜纪录,最终定格于 6514 标箱。
二、硬核底气:智慧升级重塑港口运营效率
在高强度作业压力下,上海港之所以能顶住考验,核心在于数智化转型带来的效率革命,自动化码头与智能调度系统成为破纪录的 “关键先生”。
1. 自动化码头的 “效率天花板” 突破
洋山四期与罗泾集装箱港区两大自动化码头持续迭代升级,通过数字孪生系统与大数据分析,其智能作业管控系统的 “大脑” 愈发灵敏。依托新的智能算法,洋山四期岸桥整体装卸效率提升 5.37%,罗泾港区外集卡平均每车作业效率近乎翻倍。8 月 13 日,洋山四期以 28536 标箱的昼夜吞吐量创下历史新高,单工班作业量首次突破万箱大关;整个 8 月,洋山四期吞吐量超 71 万标箱,罗泾港区超 12.5 万标箱,均刷新月度纪录,成为全港效率提升的核心引擎。
2. 智能调度的 “全链条精准掌控”
上港集团智慧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全域船舶动态、锚地状态、作业进度等信息实时流转,靠离泊计划实现 100% 线上流转,任何变动都能第一时间触发提示。8 月 9 日夜班,明东公司遭遇 “阿联酋阿桑特” 轮船期提前 10 小时的突发状况,离泊前仅剩 7 小时仍有 985 自然箱待作业。凭借智能系统的资源统筹能力,工作人员迅速部署 3 条重点作业路,最终提前半小时完成作业,为后续船舶腾出泊位,展现了 “秒级响应” 的调度实力。
三、协同密码:内外联动筑牢运营保障网
502 万标箱的纪录,更是一场跨越部门、企业与环节的协同作战成果,从海事保障到设备运维,从一线攻坚到后勤支撑,每一环都不可或缺。
1. 政企联动的 “通航效率革命”
洋山港海事局推出的 “四双” 服务举措 —— 双向通航、双档靠泊、双套泊作业、双窗口离泊,通过精细化交通组织大幅提升通航效率。尽管 8 月洋山港两度遭遇 9 级大风,但国际干线船舶靠泊未受影响,内支线船舶通过分级管控、锚地优化与直靠直离等措施,实现了 “恶劣天气零延误”。这种港口与海事、引航站的无缝协作,为船舶周转速度提供了关键保障,也让 “双子星” 联盟给出 “全球服务排名第一” 的高度评价。
2. 全员攻坚的 “硬核保障力量”
面对高温与高强度作业的双重考验,上港集团启动 “抗台风、抢船期、奋战‘双周’” 专项竞赛,码头、引拖、理货等部门全员动员,通过龙虎榜激励、班组协作等方式凝聚共识。工程技术部门提前完成设备预防性维护,盛东公司突击队单月完成 140 项预防性维修与 611 项紧急抢修,设备完好率超 98%。8 月 2 日,“锦钰泰安” 轮因台风导致集装箱移位,党工团突击队连夜制定加固方案,桥吊司机精准操作,数小时内化解险情,确保船期不受影响。后方部门则持续送上清凉物资,用后勤保障为一线攻坚注入温暖动力。
四、纪录之外:全球供应链的 “中国稳定器” 价值
502 万标箱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吞吐量数字,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上海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稳定器” 的核心价值。
对国际贸易而言,上海港的高效运转为企业提供了确定性保障。在航运市场波动加剧的当下,其 90% 以上的准班率与快速响应能力,帮助跨境企业规避了物流延误风险,降低了供应链成本。对区域经济而言,港口与贸易的联动效应持续释放,长三角的电子、机械等制造业产品通过这里快速出海,全球大宗商品与消费品高效入华,形成 “进出口双向赋能” 的良性循环。
从更长远视角看,此次破纪录验证了中国港口 “智慧化 + 协同化” 发展路径的成功。自动化码头的技术迭代、跨部门的联动机制、与航运联盟的深度绑定,不仅支撑了当前的吞吐量增长,更为应对未来更大规模的货运需求、更复杂的市场环境积累了经验。
结语:枢纽港的韧性与未来
502 万标箱的月度纪录,是上海港在极端考验下交出的答卷,更是中国经济与全球供应链韧性的生动证明。从台风过后的通宵奋战到智能系统的精准调度,从航线资源的战略集聚到全链条的协同发力,上海港用实力证明:世界级枢纽港的竞争力,不仅在于规模的扩张,更在于效率的提升、韧性的增强与生态的完善。
随着 “金九银十” 旺季的持续推进,上海港的吞吐量有望保持高位运行。而在智慧港口建设的持续加码与全球航线网络的不断完善下,这座东方大港必将继续扛起全球供应链 “稳定器” 的重任,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与全球贸易畅通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