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Synergy Keelung 539E” 轮于 9 月 23 日驶离厦门港,马士基旗下跨太平洋美西航线 TP9 正式进入 2025 年度剩余时间的全面停航状态。这条连接厦门、釜山至美国长滩港的周班航线,曾以 18 天左右的快捷航程成为华南地区输美货物的重要通道,如今却成为航运业应对市场寒冬的 “风向标”。在马士基之外,MSC、赫伯罗特等巨头同步启动多航线停航计划,一场覆盖美西、欧洲等核心航线的运力收缩行动正在上演,给第四季度跨境贸易蒙上阴影。
一、停航真相:需求坍塌与保价求生的必然选择
TP9 航线的全年停航并非临时调整,而是航运业在多重压力下的战略收缩,其背后是供需失衡与成本承压的双重困境。
1. 旺季 “缺席” 触发需求危机
传统意义上的 “金九银十” 旺季在 2025 年彻底失效。受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影响,上半年大量输美订单提前透支,导致七至九月出货量断崖式下滑。数据显示,厦门港作为 TP9 航线的核心始发港,其美西方向货运量较去年同期下降 22%,石材、家电、卫浴等传统优势出口品类订单缩减尤为明显。当需求端的 “活水” 枯竭,TP9 航线的周班运营陷入 “空驶亏舱” 的恶性循环,停航成为止损的必然选择。
2. 运价暴跌倒逼运力收缩
持续下探的海运价格成为压垮航线的关键稻草。上海出口至美西基本港运价已从年初的 2300 美元 / FEU 跌至 850 美元 / FEU,跌破 1000 美元成本线的航线占比超 40%。在货代行业人士看来,船公司集体停航本质是 “保价操作”—— 通过主动削减运力,缓解供需失衡压力,避免运价进一步崩盘。TP9 航线作为马士基美西航线矩阵中的一员,其停航可减少约每周 6000TEU 的市场供给,与其他停航航线形成协同效应以稳定运价。
3. 运营调整的系统性布局
TP9 航线的停航亦是马士基全球网络优化的重要一步。早在 2022 年,马士基就曾因温哥华港铁路拥堵、靠泊受限等问题,将 TP9 与 TP1 航线合并以提升稳定性。此次全面停航延续了其 “淘汰低效航线、聚焦核心通道” 的策略,马士基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停航是 “服务网络调整的一部分”,后续将通过其他航线的备用停靠弥补港口覆盖缺口。这种 “精准砍线” 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为保留航线的盈利空间创造了条件。
二、连锁冲击:从港口到卖家的全链条震荡
TP9 航线的退出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在跨境物流链条上引发多层级反应,华南地区企业与美西物流枢纽受影响最为直接。
1. 华南货主遭遇 “通道挤压”
TP9 航线的停航使厦门、福州、汕头等地区企业失去重要的直航选项。以厦门周边的石材出口商为例,此前通过 TP9 航线 18 天可直达长滩港,如今需转道深圳港搭乘其他航线,不仅航程延长至 25 天以上,单箱物流成本还增加 300-500 美元。更严峻的是,剩余航线的舱位竞争加剧,货代报价已出现 10%-15% 的溢价,中小卖家因议价能力弱被迫承受成本上涨。
2. 美西港口枢纽功能弱化
长滩港作为 TP9 航线的终点港,将直接面临货运量流失。该港 2025 年第三季度吞吐量已同比下降 18%,TP9 航线的退出预计将使第四季度再降 8%。对依赖港口周转的卡车运输、仓储等配套产业而言,货量减少将导致设备闲置与人员冗余,进一步放大港口运营压力。与此同时,洛杉矶港等周边港口虽承接部分转移货物,但也因堆场容量有限面临新的拥堵风险。
3. 跨境电商供应链 “断链” 风险
TP9 航线搭载的跨境电商包裹占比约 35%,其停航直接影响终端履约时效。主营家居用品的跨境卖家反映,货物从下单到美国消费者签收的时间已从 30 天延长至 45 天,退货率因时效问题上升 7%。更棘手的是,旺季备货周期被打乱 —— 原本计划通过 TP9 航线运输的 “黑五” 促销货物,需紧急更换物流渠道,部分卖家因赶不上补货节点被迫缩减促销规模。
三、破局之道:企业与行业的应对之策
面对停航潮带来的冲击,跨境企业需主动调整策略,在渠道、库存与成本控制上寻找突破口。
1. 渠道多元化:跳出单一航线依赖
货主企业应加速构建 “主备结合” 的物流矩阵:一方面可转向马士基保留的 TP8、TP11 等核心航线,或选择中远海运、达飞海运的美西直航服务,通过对比报价锁定性价比方案;另一方面可尝试 “海运 + 铁路” 多式联运,经加拿大鲁珀特王子港中转至美国内陆,虽时效略有延长但成本可降低 12%。与优质货代合作尤为关键,头部货代可通过包舱资源获得更稳定的舱位保障,规避零散订舱的不确定性。
2. 库存前置:化解时效延误风险
跨境电商卖家需重构库存布局,将部分货物提前调拨至美西海外仓。数据显示,采用 “海外仓前置” 模式的卖家,在航线停航期间订单履约率仍保持 92%,远高于直邮模式的 65%。建议优先将 3C 产品、节日礼品等时效敏感型货物布局至长滩、洛杉矶周边仓库,通过本地派送缩短末端时效,同时预留 20% 以上的安全库存应对物流波动。
3. 行业协同:推动供需动态平衡
航运企业与货主的深度协同将成为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船公司可通过 “长约合同 + 弹性舱位” 模式,为稳定出货的企业提供运价保障;货主则可通过提前锁舱、集中出货等方式,帮助船公司提升舱位利用率。此外,行业协会应建立运价与需求监测机制,及时发布市场预警信息,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