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4日,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已正式签署行政命令,实施美日贸易协议。这一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几乎所有进入美国的日本进口产品征收15%的基准关税,同时针对特定行业制定差异化待遇,标志着美日双边贸易规则迎来重大调整。

根据协议条款,美国对日本进口产品的关税调整遵循“统一基准+行业豁免”原则:

?基准税率调整:此前关税低于15%的日本商品,将统一上调至15%的新基准;已征收较高关税的产品,不再叠加双重征税。
?行业特定待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产品、非专利药品,以及美国境内无法自然获取或生产的自然资源,将享受单独的关税政策,具体条款未进一步披露。
作为关税调整的交换,日本在协议中作出多项承诺,涵盖市场准入、采购合作及投资领域:
加快实施“最低准入”大米计划,将美国大米采购量提升75%;每年购买总额达8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化肥、生物乙醇等。
允许美国制造且获得美国安全认证的乘用车在日本销售,无需额外进行本地测试;承诺购买美国商用飞机及国防设备。
日本政府同意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具体投资领域尚未明确。
就在协议签署前一天(9月3日晚),特朗普政府向美国最高法院提交文件,要求推翻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此前的裁决——该裁决认定特朗普对多国征收关税的行为“缺乏法律授权”,属违法操作。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声明中称,上诉法院的裁决“严重损害总统开展外交及保护美国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能力”。
他强调,若裁决生效且推迟至2026年6月执行,美国已征收的关税额将达7500亿至1万亿美元,返还关税“可能引发重大经济混乱”。
数据显示,截至8月24日,美国企业已支付超过2100亿美元被裁定为“非法”的关税,若最高法院维持原判,财政部或需全额退还。

这场美日关税新政,本质是利益交换与博弈的交织。日本以采购、投资和市场开放换取行业豁免,美国则在加税与司法争议中寻找平衡。
但2100亿“非法关税”的返还风险、企业成本压力、贸易逆差扩大的悖论,以及最高法院的最终裁决,都让这场协议的实际效果充满变数,其走向不仅关乎美日双边利益,更将为全球贸易格局添上关键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