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运市场的竞争格局在2025年迎来关键转折:MSC以642万TEU的运力规模稳居榜首,而马士基则以448万TEU位列第二。
这两家巨头的服务策略差异,折射出航运业从“规模扩张”到“效率竞争”的深层变革。 接下来,百运网将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力布局:MSC的“超大型船队”与马士基的“精准网络”
MSC通过持续收购二手船和新船订单扩张运力,其2025年运营船舶总数达890艘,平均单船运力超7200TEU,尤其在地中海和西非航线部署24,000TEU级超大型船,以单航次高载货量降低单位成本。
例如,亚洲-西非航线通过洛美港的升级,单船装载量提升至23,782TEU,但牺牲了部分港口覆盖密度。这种“重载低频”模式适合大宗货物,但对中小型客户灵活性不足。
马士基则采用“轴辐式网络”优化运力效率。
其与赫伯罗特组建的“双子星联盟”将340艘船拆分为29条干线+28条支线,通过12个枢纽港实现快速中转。
以亚洲-北欧航线为例,货物从上海到鹿特丹的运输周期压缩至28天,但单船运力控制在14,700TEU左右,确保高频次和准班率。
这种模式更适配高时效要求的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等货类。
服务生态:MSC的“港口绑定”与马士基的“数字整合”
MSC通过收购和记港口等资产,构建“航运-码头-陆运”垂直链条。
例如,其西地中海航线“Jade”直连自有港口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到港货物48小时内可通过铁路分拨至南欧内陆,但跨联盟航线协同较弱。
这种重资产模式降低了外部港口拥堵风险,但也导致服务网络固化,中小客户议价空间受限。
马士基则聚焦数字化工具与绿色航运。
其“Maersk Flow”平台整合订舱、报关、碳足迹追踪功能,2025年接入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U ETS)数据接口,客户可实时测算航线碳税成本。
例如,上海-汉堡航线选择绕行好望角方案时,系统自动对比燃油消耗与碳配额价格,生成成本最优路径。这种轻资产+技术驱动的模式,更适合需要供应链透明化的高端客户。
说到最后
MSC与马士基的竞争本质是“规模效率”与“服务精度”的路线分野。前者以港口和运力绑定大宗市场,后者用数字技术切割高附加值需求。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
本文参考Alphaliner 2025年2月运力报告、欧盟EU ETS政策文件及企业公开数据,具体服务详情以船公司最新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