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物流成本中,运费占比高达30%-60%,但多数企业仅凭“货比三家”砍价,缺乏数据支撑。如何用数据构建谈判主动权?接下来,百运网将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费波动数据:用指数锚定议价基准
国际货运费率数据的价值在于将主观议价转化为客观对标。
例如,2025年3月上海至洛杉矶的40尺高柜租箱费为600美元,较上月下降0.62%,而同期美西航线即期运价却因港口拥堵上涨17%
谈判时,可结合波罗的海指数(BDI)和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的历史趋势,拆解服务商报价中的“虚高”部分。
以中欧航线为例,若当前CCFI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12%,而服务商报价仅下调5%,可要求其解释运力成本与市场数据的偏差。
运力周转数据:以供需关系打破定价权垄断
服务商的定价逻辑本质是“运力稀缺性溢价”,但企业可通过运力周转数据反制。
2025年新加坡港拥堵导致船舶等待时间长达7天,45万标准箱积压,但同期马来西亚巴生港的集装箱可用性指数(CAx)高达0.92(>0.5表示过剩)。
谈判时,可提出将货物改道至运力宽松的港口,并结合船舶闲置率(全球仅0.7%),质疑服务商的“舱位紧张”说辞。
另一个关键筹码是“替代运输方式性价比”。
例如,中欧班列2024年运输成本较海运高15%,但时效缩短40%,综合库存持有成本后,实际成本差距可压缩至5%以内。
可将此数据作为杠杆,要求海运服务商匹配多式联运的综合成本。
说到最后
跨境物流谈判的本质是数据博弈:用运费指数锚定基准,用运力波动打破信息差,最终将价格谈判转化为成本结构的优化竞赛。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有任何国际快递比价的服务需求,百运网提供了免费的智能实时比价服务,助您节省更多的物流成本。
本文引用的运价指数数据来源于波罗的海交易所、上海航运交易所等公开信息,具体运费以实际签约协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