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境物流 “甩柜” 的核心预防措施
“甩柜” 本质是船公司为保证船期,在舱位紧张、货物超重或单证异常时,优先装载优先级更高的货物,导致部分已订舱货物被滞留港口的情况。预防的关键在于从订舱到装船的全流程主动把控,降低被 “舍弃” 的概率。
1. 提前规划,锁定舱位稳定性
避开旺季与特殊节点:节假日(如欧美圣诞季、国内春节前)、港口高峰期(如船期集中到港)是舱位争夺最激烈的时段,甩柜概率显著上升。尽量提前 2-4 周规划物流,避免临时订舱;若必须在旺季发货,优先选择运力充足、准班率高的大型船公司(如马士基、中远海运等),其舱位分配更规范,临时甩柜的随意性较低。
选择 “保舱保柜” 服务:与货代明确签订 “保舱保柜” 协议,虽然费用会高出 5%-15%,但能要求货代通过与船公司的深度合作锁定舱位,一旦发生非不可抗力导致的甩柜,可依据协议向货代索赔(如补偿改配费用、承担部分延误损失)。
2. 严格把控单证与货物细节,避免被动淘汰
确保单证 “零差错”:船公司对单证信息(如提单、装箱单、商业发票、AMS/ENS 申报信息)的准确性要求极高,任何信息不符(如货物品名与 HS 编码不匹配、重量体积申报误差过大)都可能成为被甩柜的理由。发货前需与货代、报关行双重核对单证,尤其注意目的港海关的特殊申报要求(如欧盟 IOSS、英国 VAT 申报等)。
合规申报货物信息:避免 “低报货值”“瞒报品名” 等违规操作 —— 这类货物一旦被船公司抽查发现,不仅会被直接甩柜,还可能面临罚款和信用记录受损,后续订舱难度会大幅增加。对于敏感货(如带电产品、化妆品),需提前准备齐全认证文件(如 MSDS、FDA 认证),确保货物符合运输与清关标准。
3. 与货代、船公司建立有效沟通,实时追踪进度
选择优质货代并深度绑定:优先合作有一级货代资质、与船公司有长期合作的服务商,而非层层转单的 “黄牛货代”。优质货代能提前获取船公司的舱位紧张预警、重量限制等信息,甚至在船公司调整装载计划时,通过内部协调为货物争取优先装载权。
装船前高频追踪状态:在截关、截单后至装船前的 24-48 小时,通过船公司官网、货代系统实时查询货物状态(如 “已进港”“已配载”“已装船”)。若发现状态停滞(如 “待配载” 超过 12 小时),立即联系货代向船公司核实原因,及时处理潜在问题(如补全文件、调整货物堆放位置)。
二、已发生 “甩柜” 的补救措施
若货物已被确认甩柜,需按 “止损优先、同步沟通、留存证据” 的逻辑快速响应,最大限度降低延误损失。
1. 第一时间确认甩柜原因与后续船期
立即联系货代,明确甩柜的具体原因:是舱位临时被挤占、货物单证异常,还是港口超重限制导致?不同原因的应对方向不同 —— 若为单证问题,需在 12 小时内补正文件,争取赶上同一批船的 “加配”;若为舱位问题,则需优先锁定下一班船的舱位。
要求货代提供准确的 “改配船期”:确认下一班船的截关时间、开船日期、预计到港时间,并同步告知目的港客户或海外仓,协商延迟收货的解决方案(如调整入库预约、延长销售备货周期),避免因收货延迟引发客户投诉或订单取消。
2. 灵活调整物流方案,降低延误成本
短距离优先 “改配快船”:若目的港紧急(如亚马逊补货面临断货风险),可考虑改走更快的物流方式 —— 例如,原本走海运慢船的货物,可改配海运快船(如美森快船、以星快船),或部分紧急货物拆分走空运 / 快递,剩余货物走下一班海运,平衡时效与成本。
协商货代承担改配成本:若甩柜是因货代未履行 “保舱” 承诺、或因货代操作失误(如漏报信息)导致,需依据合作协议要求货代承担改配产生的费用(如改单费、舱位差价、港口堆存费);若为船公司单方原因,可通过货代向船公司申请 “延误补偿”(如减免部分海运费、赠送后续订舱折扣)。
3. 留存证据,为潜在索赔做准备
全程留存与货代、船公司的沟通记录:包括甩柜通知截图、聊天记录、邮件往来、改配确认单等,明确各方责任边界。
收集延误导致的实际损失凭证:如客户取消订单的截图、海外仓产生的额外堆存费发票、因补货延迟导致的销售利润损失报表等。若货代或船公司拒绝承担合理损失,可依据这些证据向行业协会投诉(如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4. 同步优化后续发货计划
针对此次甩柜暴露的问题调整流程:若因旺季舱位不足,后续需提前更长时间订舱;若因单证问题,需强化发货前的单证审核环节。
临时增加 “备用物流渠道”:与 2-3 家不同船公司合作的货代建立联系,避免单一渠道故障导致无法快速补位,提升物流链路的抗风险能力。
以上便是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