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运网
国际空运中“航空公司的运力”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旺季如何订到舱位)
2025-09-16 10:18 作者:百运网

  在国际空运中,航空公司的运力(即运输货物的总能力,通常以 “可用货舱体积” 或 “可用载重吨” 衡量)并非固定值,而是受多重因素动态影响,直接关系到货物运输的时效与成本。接下来,百运网将系统拆解运力影响因素,并提供旺季订舱的核心策略。

  一、影响航空公司运力的核心因素

  航空公司的运力本质是 “供给端” 的资源分配结果,受硬件资源、市场需求、外部环境、政策规则四大维度制约,具体如下:

  1. 硬件资源:运力的基础载体

  硬件是运力的 “物理上限”,直接决定航空公司能提供多少货舱空间,核心影响因素包括:

  飞机数量与机型结构

  这是最核心的硬件约束:

  全货机(如波音 747F、空客 A330F)是货运主力,单架全货机的货舱体积可达 500-1000 立方米,载重 30-130 吨,全货机数量越多,运力基础越强;

  客机腹舱(客机机身下方的货舱)是补充运力,占全球空运运力的约 60%(2024 年行业数据),但腹舱空间有限(如波音 787 客机腹舱仅能装 20-30 立方米货物),且优先保障旅客行李,实际可用货运空间随客运量波动(如节假日客运高峰时,腹舱被行李占用,货运空间骤减)。

  若航空公司以 “客改货” 飞机(如将客机拆除座椅改为临时货机)为主,运力稳定性会更差(客改货飞机需定期恢复客机用途,且载重 / 空间低于专业全货机)。

国际空运,航空公司的运力

  机队调度与航线网络

  即使有足够飞机,运力也受 “航线分配” 影响:

  航空公司会将优质运力(全货机、大机型)优先分配给高利润航线(如中美、中欧、中日航线),而小众航线(如东南亚二线城市、非洲部分口岸)常依赖客机腹舱,运力稀疏且不稳定;

  飞机维修、机组排班也会占用运力 —— 若某机型进入定期检修(如 C 检、D 检),或机组人员不足导致航班减班,对应航线的运力会直接减少。

  地面保障能力

  运力的释放需地面配套支撑,若机场货站的装卸设备(如叉车、传送带)不足、仓储空间有限,或海关查验效率低,即使飞机有货舱空位,也无法及时装载货物,导致 “运力闲置”(如飞机因等待装货延误起飞,后续航班连锁延误,整体运力利用率下降)。

  2. 市场需求:运力的调节信号

  市场需求是航空公司调整运力的 “指挥棒”,需求波动会直接引发运力的 “供给适配”:

  季节性需求波动

  这是最常见的需求影响因素:

  传统旺季(如欧美圣诞季前 3-4 个月、中国春节前 1 个月),跨境电商、制造业出货集中,需求激增,航空公司会临时增加全货机航班、加密航线(如旺季时中美航线全货机每周增加 5-10 班);

  淡季(如春节后 1 个月、欧美夏季假期),需求骤降,航空公司会削减航班、停飞部分小众航线,甚至将全货机调至其他需求旺盛的航线(如将欧洲淡季的全货机调至东南亚航线)。

  行业与区域需求差异

  不同行业、区域的需求变化会定向影响运力分配:

  突发行业需求(如疫情期间的口罩、疫苗运输,新能源行业的电池出口高峰)会导致特定航线(如中国→欧洲、中国→东南亚)运力紧张,航空公司会临时增投运力;

  区域经济波动(如某国汇率贬值导致进口需求下降、某地区制造业转移)会使对应航线需求减少,航空公司随之削减运力(如 2023 年部分拉美国家经济下滑,中国→拉美航线运力同比减少 15%)。

  3. 外部环境:运力的不确定性变量

  外部环境是 “不可控因素”,常导致运力突发减少或中断,核心包括:

  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

  国际间的政策变动直接影响航线运力:

  航线限制(如某国对他国航空公司实施 “航班熔断”“航线禁飞”,如俄乌冲突后,欧洲多国禁止俄罗斯航空公司飞越领空,导致中欧部分航线被迫绕行,运力减少且成本上升);

  贸易壁垒(如某国加征关税、限制特定商品进口,导致对应商品运输需求下降,航空公司削减相关航线运力)。

  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

  极端事件会直接中断或干扰运力:

  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导致机场关闭,火山喷发导致航线禁飞 ——2010 年冰岛火山灰曾导致欧洲机场停飞 1 周,全球空运运力中断 30%);

  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初期,全球大量客机停飞,腹舱运力骤减 80%,全货机运力一度供不应求);

  航空安全事件(如飞机事故、空管系统故障,导致某机场或航线临时关闭,运力临时减少)。

  燃油价格与成本压力

  燃油成本占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 20%-30%,燃油价格波动会影响运力供给:

  燃油价格暴涨时(如 2022 年俄乌冲突后油价飙升),航空公司可能通过 “减班”“缩小机型”(用小机型替换大机型)降低燃油消耗,间接减少运力;

  若运营成本(如机组薪酬、机场起降费)持续上升,部分低利润航线可能被停飞,导致区域运力减少。

  4. 政策与规则:运力的约束框架

  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规则会从 “准入” 和 “运行” 层面限制运力:

  航权与时刻管控

  国际航线的运力受 “航权协议” 约束(如中美之间的航权协议规定双方航空公司的航班数量上限),若某国未开放更多航权,航空公司无法随意增加航班;同时,机场的 “起降时刻”(如上海浦东机场高峰时段起降时刻有限)是稀缺资源,即使航空公司有飞机,也可能因拿不到起降时刻而无法增加运力。

  航空安全与环保规则

  安全与环保政策会间接影响运力:

  安全规则(如国际民航组织 ICAO 对飞机老龄化的限制,要求老旧飞机退役,若航空公司未及时补充新飞机,运力会减少);

  环保规则(如欧盟的 “碳排放交易体系 ETS”,要求航空公司为碳排放付费,部分航空公司可能通过减少航班、使用更省油的小机型降低碳排放成本,导致运力调整)。

  二、旺季(如圣诞季、春节前)如何订到舱位?

  空运旺季的核心矛盾是 “需求远大于供给”(旺季时部分热门航线运力缺口可达 30%-50%),订舱需围绕 “提前锁定、资源匹配、灵活适配” 三大原则,具体策略如下:

  1. 提前规划:抢占 “运力预留期”

  旺季的舱位分配有明显的 “时间窗口”,提前规划是关键:

  提前 4-8 周确认订舱需求

  航空公司通常在旺季前 1-2 个月开放 “舱位预售”(如欧美圣诞季的预售从每年 7-8 月开始),此时可向航空公司或一级代理提交 “舱位预留申请”—— 需明确货物的品名、重量、体积、目的地、预计出货时间,越详细越容易锁定舱位(航空公司优先保障 “货量稳定、信息明确” 的订单)。

  注意:避免 “临时订舱”(如起飞前 1 周才申请),此时舱位已基本被抢占,只能依赖 “临散舱”(价格高且不稳定)。

  锁定 “长期合作协议”

  若企业有稳定的月度 / 季度货量(如每月 100 吨以上),可在旺季前与航空公司签订 “长期包舱协议”(CCA,Contract of Carriage for Cargo)或 “包板协议”(包下某一航班的一块货板,约 10-20 立方米):

  协议会约定固定的舱位数量、价格(通常比旺季散货价低 10%-20%),即使旺季运力紧张,航空公司也需优先保障;

  合作对象优先选择 “全货机为主的航空公司”(如 FedEx、UPS、顺丰航空),或深耕目标航线的航司(如中欧航线选汉莎航空、中法航线选法航)。

  2. 选择优质代理:借力 “资源整合能力”

  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直接与航空公司签订协议,需通过 “一级货运代理” 订舱,选择代理的核心标准是 “资源稀缺性” 和 “服务稳定性”:

  优先选 “航空公司核心代理”

  一级代理中,“核心代理”(如某航空公司某航线的 Top3 代理)能拿到更多舱位配额 —— 这类代理与航空公司有长期合作,每月有固定的舱位指标,旺季时可优先分配;

  如何识别:查看代理是否有航空公司颁发的 “货运销售代理资质证书”,或是否能提供 “直签舱位确认单”(而非 “转委托单”)。

  避免 “多层转委托”

  旺季时,部分小代理无直接舱位,需从一级代理处 “转买” 舱位(即 “二手舱位”),这种模式不仅价格高(每转一层加价 5%-10%),且舱位稳定性差(一级代理若优先保障直客,可能取消转委托的舱位);

  建议通过 “实地考察” 或 “同行推荐” 选择代理,确认其是否有直接对接航空公司的 “订舱系统权限”(如汉莎的 Cargo IT 系统、国航的 CA Cargo 系统)。

  3. 优化货物与订舱策略:提升 “舱位竞争力”

  旺季时,航空公司会优先选择 “利润高、操作便捷” 的货物,企业可通过优化货物属性和订舱细节,提高舱位获取概率:

  明确货物 “优先级”,避免 “模糊申报”

  航空公司对货物的优先级排序为:高附加值货(如电子产品、奢侈品)>普货>泡货(体积大、重量轻的货物,如家纺、玩具)>特殊货(如危险品、鲜活货) ;

  订舱时需清晰标注货物类型(如 “普货,无电池,单件重量 30kg”),避免因 “申报模糊”(如只写 “日用品”)被航空公司延后安排;若货物为泡货,可提前与代理沟通 “分泡”(分摊泡货的体积成本,部分代理可协助争取舱位)。

  灵活调整 “出运时间与航线”

  旺季时 “热门时刻”(如每周一、三、五的航班)和 “直达航线”(如上海→纽约直达)的舱位最紧张,可适当妥协:

  时间灵活:选择 “冷门时刻”(如周二、四、六的航班)或 “早班 / 晚班机”,舱位竞争较小;

  航线灵活:接受 “中转航线”(如上海→法兰克福→纽约,通过欧洲枢纽中转),中转航线的运力通常比直达航线充足,且部分中转航班(如汉莎航空的法兰克福中转、阿联酋航空的迪拜中转)时效仅比直达慢 1-2 天,性价比更高。

  提前准备 “完整单证”,避免延误审核

  旺季时航空公司和代理的审核效率低,若单证不完整(如缺少商业发票、装箱单,或申报要素不全),会导致订舱被驳回,错过舱位;

  建议提前准备好 “全套清关单证”(包括中英文箱单、发票、贸易合同、原产地证 —— 若有),订舱时同步提交,确保审核 “一次通过”。

  4. 建立 “应急方案”:应对 “舱位突发取消”

  旺季时,即使已确认舱位,也可能因航空公司 “临时减班”“机型替换”(如用小机型替换大机型,导致货舱空间减少)而取消,需提前规划应急措施:

  预留 “备选航班与代理”

  订舱时同时向 2-3 家不同代理(或不同航空公司)提交 “备用订舱申请”,约定 “若主舱位取消,优先启用备用舱位”;

  例如:主订 “上海→洛杉矶,美联航全货机(每周 3 班)”,备用 “上海→旧金山,达美航空客机腹舱(每周 5 班)”,确保有替代方案。

  提前与收货人协商 “时效缓冲”

  旺季时运输时效可能比平时慢 3-5 天(如正常 3 天到港,旺季需 6-8 天),需提前与国外收货人沟通,将 “预计到港时间” 拉长,避免因时效延误导致拒收;同时,若货物为 “节日备货”(如圣诞礼品),需将 “订舱时间” 再提前 1-2 周,预留查验、中转的缓冲期。

  总结

  航空公司的运力是 “硬件 + 需求 + 环境 + 政策” 共同作用的结果,旺季订舱的核心逻辑是 “提前锁定资源、借力专业伙伴、优化自身策略”—— 通过长期协议或预售抢占舱位,选择有直接资源的代理,灵活调整货物与航线,同时做好应急准备,才能在旺季高效拿到稳定舱位,避免货物 “滞留码头” 或 “天价运费”。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注意:上文所涉及到的费用仅供参考,具体请以账单为准,谢谢。)

每日推荐
阅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