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视线放在Temu出现的前两年,的确有太多的案例能给这个问题带来肯定的回答。
有做海外数字营销的人士谈到,“跨境这个行业里面挣钱的是真少。要么新入场的苟延残喘,要么体量大的带病支撑,前几年挣钱的这两年也不行了。”出海圈里对此公允的看法是,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制造业太卷,另一方面是流量成本的走高,持续的烧钱只会快速消亡。
当时,速卖通做了个调整,提高商家入驻门槛,将平台往品质的方向发展,Tik Tok Shop也宣布升级Polaris计划,加大力度扶持品牌出海,这些策略在行业内看来都是正确的,毕竟内卷严重会让平台进入恶性循环,此前的Wish、vova等都算是反面案例。
那如果回到平台本身,问题又出现在哪些方面呢?一直以来,亚马逊的“飞轮效应”被奉为电商行业的金科玉律,平台通过引入优质的供应商和商家,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随着用户体验的上升,平台再凭借口碑效应吸引更多的商家和用户。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只起到“搭台子”的作用,它的收入和商家的佣金、广告费牢牢绑定,和商品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口碑效应”形成的前期,电商平台往往需要下足够的血本进行补贴,给商家营销、给用户优惠,为低价买单的都是真金白银。
仍以Wish为例,早期Wish的商家、消费者爆发式增长,GMV陡增,但和大部分同行一样,增收但不增利。随着供给越来越多,一方面商品质量泥沙俱下,另一方面,商家之间出现恶意竞争,尽力降成本赚差价。平台一旦监管不力,不仅口碑迅速下滑,甚至会被当地政府强制封停。
Wish在面临以上危机时,想通过对卖家巨额罚款来加强控制,但这样一来,卖家赚不到钱亏本后只有出走,加上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平台流量枯竭。Fanno、vova的遭遇也大抵如此。
讲述亚马逊发展史的《一网打尽》里提到,实现飞轮效应的其中一个前提,是构建整个完善的履约系统,也就是现在的FBA模式,亚马逊在上面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因此能够在提升销售效率的同时,控制产品质量保证满意度。
国内做跨境电商的公司,一开始大多以独立站服务的形式存在,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和下沉市场的双浪叠加,以及从亚马逊、eBay这些大平台上的中低端卖家溢出;这时市场呈现出分布式独立站与传统去中心化平台的两大阵营对立。
随着中国的互联网能力卷出海外,供应链外溢,更高效的物流、平台运营和管理能力的溢出,新一代的平台型跨境玩家诞生,他们为了避开与亚马逊的正面竞争,兼具后者去中心化的同时,深入下沉市场,Wish就是其中典型。
但大部分玩家,可能是享受了很多现成的红利,前期靠烧钱换低价起来很快,供应链却没有深耕,也没有做好用户体验,因此既达不到亚马逊那样的话语权,又要在卖家、消费者之间来回斡旋。
换句话说,早期低价换量是徒有其表,时机到了缺点自然会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能够理解,为什么和兰亭集势同一时期诞生的SHEIN,同样是做低价非标品,会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才变得炙手可热。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