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运网
国际空运中“季节性因素”(如台风、暴雪)如何影响航班?(外贸人如何应对)
2025-09-17 11:12 作者:百运网

  在国际空运中,季节性因素(如台风、暴雪、沙尘暴、雨季等)主要通过影响机场运行条件、航路安全性及航空公司运力调度,对航班产生多维度干扰。接下来,百运网将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季节性因素对国际空运航班的核心影响

  不同季节的典型极端天气,其影响逻辑和表现形式存在差异,核心可归纳为 “安全阻断、效率降低、成本攀升” 三大类:

  1. 直接安全阻断:航班取消或备降

  台风 / 飓风(夏秋季节,如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台风带来的强风(风速≥17.2m/s 即达台风级别)、强降雨及雷暴,会直接超出飞机起降的安全标准(如波音 737 的最大侧风容忍度约 18m/s)。此时机场会临时关闭跑道,已起飞的航班需就近备降其他机场,未起飞的航班则直接取消。例如,中国华南地区(广州、深圳)每年 7-9 月台风季,常有飞往东南亚、欧美的航班因台风 “山竹”“杜苏芮” 等取消或延误。

  暴雪 / 冻雨(冬春季节,如欧洲、北美、中国东北):

  暴雪会导致跑道积雪、结冰,影响飞机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且积雪可能覆盖跑道标志线;冻雨则会在飞机机身、机翼形成冰层,破坏气动外形,威胁飞行安全。例如,2023 年 12 月欧洲多地暴雪,法兰克福机场(FRA)关闭多条跑道,导致中欧货运航班平均延误 12 小时以上。

  沙尘暴(春季,如中东、中亚):

  沙尘暴会导致能见度骤降(最低可至 50 米以下),且沙尘颗粒可能进入飞机发动机,造成机械故障。中东的迪拜国际机场(DXB)、多哈国际机场(DOH)每年 3-4 月常因沙尘暴暂停货运航班起降。

国际空运,外贸人

  2. 中转效率降低:航班延误与物流链条中断

  国际空运依赖 “起运港 - 中转港 - 目的港” 的多段运输,季节性天气若影响关键中转枢纽,会引发连锁延误:

  例如,北美冬季暴雪若导致孟菲斯机场(FedEx 全球枢纽)、路易斯维尔机场(UPS 全球枢纽)瘫痪,全球跨境电商的空运包裹会出现 “中转滞留”,原本 3-5 天的时效可能延长至 10 天以上。

  东南亚雨季(6-10 月)的持续降雨常引发机场内涝,导致货物装卸效率下降(如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即使航班未取消,货物也可能因 “地面操作延误” 无法按时装机。

  3. 运力收缩与成本上涨

  运力临时减少:航空公司为规避风险,会主动取消高危航线的航班,或调减航班频次,导致市场运力供给收缩。例如,台风季期间,中美航线的货运航班量可能减少 20%-30%。

  额外成本增加:

  备降成本:航班备降需支付备降机场的停机费、燃油费、旅客 / 货物转运费(如从东京备降至大阪,单件货物的转运成本可能增加 5-10 美元)。

  滞期费:货物因航班延误在机场仓储超期,需支付仓储费(通常按天计费,如欧洲机场每天每件 10-20 欧元)。

  加急费:货主为赶工期,可能被迫选择 “临时包机” 或 “优先配载” 服务,成本较常规空运高 50%-100%。

  二、应对季节性因素的核心策略

  应对的关键在于 “提前预判、灵活调度、风险转移”,需货主、货代、航空公司协同配合:

  1. 提前预判:锁定天气与运力信息

  监控天气预警:通过专业气象平台(如 AccuWeather、中国气象局国际预报)或航空公司的 “航线天气预警系统”,提前 7-15 天跟踪目的港、中转港的天气趋势。例如,台风季重点关注 “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暴雪季跟踪欧洲 “寒潮预警地图”。

  对接运力规划:提前与货代或航空公司确认 “季节性运力储备计划”,例如,冬季欧美航线可优先选择 “抗暴雪能力强的机场”(如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配备 200 + 台除雪设备),避开易积雪的小型枢纽。

  2. 优化物流方案:灵活调整运输计划

  错峰发货:避开极端天气高发期,例如:

  东南亚雨季(6-10 月)的货物,可提前至 5 月或延后至 11 月发货;

  北美圣诞季(11-12 月)的货物,若叠加冬季暴雪风险,可提前至 9-10 月通过 “海运 + 空运补仓” 组合运输,降低纯空运的延误风险。

  备选路由设计:为每批货物规划 “主路由 + 备选路由”,例如:

  原路由 “上海→法兰克福(中转)→慕尼黑”,若法兰克福暴雪,可备选 “上海→巴黎(中转)→慕尼黑” 或 “上海→阿姆斯特丹(中转)→慕尼黑”。

  选择抗风险能力强的载体:优先选择 “全货机” 而非 “客改货” 航班(全货机的载重、起降性能更适应复杂天气),或与拥有 “全球中转枢纽网络” 的航司(如 FedEx、DHL、汉莎货运)合作,其可通过多枢纽调配快速补位。

  3. 强化沟通与应急响应

  实时对接三方信息:发货后,通过货代的 “物流追踪系统” 或航司的 “货物状态查询平台”,实时监控货物在起运港、中转港的状态。若出现天气预警,立即与货代、航司的操作团队沟通,确认是否需要 “改配航班”“暂缓装机”。

  制定货物应急方案:

  对于 “鲜活易腐货物”(如生鲜、花卉),可提前购买 “冷链保险”,并与目的港货代约定 “延误后的优先派送”;

  对于 “高价值货物”(如电子芯片),可选择 “航班动态保险”,若因天气延误导致损失,可申请理赔。

  4. 长期合作与资源锁定

  与核心货代签订 “季节性运力保障协议”,提前锁定旺季(如圣诞季)的舱位,避免因天气导致运力紧张时无舱可订;

  对于长期合作的航线,可与航司协商 “天气延误后的优先补运权”,例如,若原航班取消,航司优先将货物安排至下一班可用航班。

  总结

  季节性天气对国际空运的影响本质是 “自然风险对物流网络的冲击”,其后果可从 “时效延误” 延伸至 “成本失控”。应对的核心逻辑是 “主动管理而非被动应对”—— 通过提前预判天气、优化路由方案、锁定运力资源,将天气对航班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通过保险、应急沟通等手段,转移或承担不可规避的风险。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

每日推荐
阅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