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运网
国际海运恶劣天气应对:台风季订舱需注意的3个备选方案
2025-09-03 11:29 作者:百运网

  台风季(通常为每年 5-11 月,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海域高发)是国际海运的 “风险窗口期”—— 台风可能导致港口封港、航线停航、船舶滞期,甚至引发货损,直接影响货物交付时效与成本。针对这一问题,订舱阶段提前规划备选港口、备选航线、备选运输方式,是降低风险的关键。接下来,百运网将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备选方案一:锁定 “备用港口”,避免目的港封港导致货物滞留

  台风登陆时,目的港往往会启动 “封港预案”(如暂停靠泊、关闭码头作业),若货物仅锁定单一目的港,可能面临 “船舶在锚地等待数天,甚至绕航至其他港口” 的被动局面。提前确认 “主港 + 备用港” 组合,可在主港封港时快速切换,缩短滞港时间,尤其适用于 “目的港位于台风高发区(如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港口)” 的运输需求。

国际海运,恶劣天气

  1. 如何选择备用港口?

  优先 “地理邻近 + 航线匹配”:备用港需与主港距离较近(通常车程 1-3 天),且属于同一承运人或货代的覆盖范围,避免因港口跨度太大导致运输成本激增。例如:

  主港为中国深圳港,若遇台风,可备选广州港(距离约 100 公里,陆路转运便捷);

  主港为日本东京港,可备选横滨港(同属东京湾,码头设施互通,清关流程一致)。

  核查备用港 “作业能力与清关效率”:需确认备用港是否有足够的码头泊位、仓储空间(避免货物到港后无场地堆放),以及是否支持货物的清关类型(如危险品、冷冻货是否有专用清关通道)。例如,若货物为生鲜冷链,备用港需有冷链仓库,否则可能导致货物变质。

  提前与收货人确认 “备用港接受度”:备用港可能涉及 “陆路二次转运”(如从备用港到收货人仓库的短途运输),需提前与收货人沟通转运成本分摊(如是否由发货方承担短途运费)、转运时效(是否影响终端销售),避免因收货人拒绝接受备用港货物导致纠纷。

  2. 操作要点:在订舱文件中明确 “备用港条款”

  向承运人或货代提交订舱委托时,需在 “目的港” 栏注明 “主港:XX 港;备用港:XX 港(仅在主港因台风封港时启用)”,并约定 “启用备用港时,承运人需提前 24 小时书面通知发货方与收货人,且不得额外收取‘绕航费’‘港口变更费’(特殊情况除外)”,避免后续产生费用争议。

  若货物需办理信用证(L/C),需在信用证条款中注明 “允许目的港变更为 XX 港(备用港)”,避免因港口变更导致信用证不符点,影响货款结算。

  二、备选方案二:规划 “替代航线”,绕开台风影响海域

  台风不仅影响港口,还会导致特定海域(如台湾海峡、南海北部、西北太平洋航线)无法通航,船舶若按原航线行驶,可能被迫 “滞航等待” 或 “绕远路”,增加运输时间与燃油成本。订舱时提前规划 “原航线 + 替代航线”,可在台风生成初期主动调整,减少航线延误,适用于 “长距离跨洋运输(如中国至欧洲、美洲航线)”。

  1. 如何设计替代航线?

  基于 “台风路径预测” 选择绕航方向:订舱前可通过 “中国气象局台风网”“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 等平台查询台风季的历史路径与实时预测,避开台风高发海域。例如:

  原航线为 “中国上海港→美国洛杉矶港”(走北太平洋航线,台风季易遇飓风),可备选 “上海港→巴拿马运河→美国休斯顿港”(走中美洲航线,受台风影响较小,虽航程略长,但稳定性更高);

  原航线为 “中国广州港→欧洲鹿特丹港”(走苏伊士运河航线,若红海海域受台风外围影响),可备选 “广州港→好望角→鹿特丹港”(绕非洲南部,虽航程增加约 10 天,但避开台风影响区,适合对时效要求不极致、货值较低的货物)。

  对比 “替代航线的成本与时效”:替代航线可能因航程增加导致运费上升(如绕好望角航线比苏伊士运河航线运费高 10%-15%)、时效延长(如增加 5-10 天),需提前与客户沟通 “成本分摊” 与 “交付延期预案”(如是否同意将交货期顺延,或由发货方承担部分额外运费),避免因成本争议导致订单取消。

  2. 操作要点:与承运人约定 “航线灵活调整权”

  订舱时与承运人确认 “若原航线因台风无法通行,是否支持免费调整至替代航线”,并在运输合同中注明 “航线调整需经发货方书面确认,且承运人需提供‘替代航线的航程时间、额外费用明细’,双方协商一致后执行”,避免承运人擅自绕远路并转嫁费用。

  若选择货代安排运输,需要求货代提供 “双航线报价”(原航线与替代航线的运费、时效对比),并明确 “启用替代航线时的通知流程”,确保信息透明,便于及时向客户同步进展。

  三、备选方案三:切换 “混合运输方式”,用 “海 + 陆 / 空” 弥补海运延误

  若台风导致海运航线大面积停航(如强台风登陆导致某一海域所有船舶滞航),单纯依赖海运可能无法满足 “紧急交货” 需求,此时需启动 “海运 + 其他运输方式” 的混合方案,通过 “分段运输” 缩短整体时效,适用于 “紧急订单、高货值货物、有交货期硬约束(如节日备货、生产原料补给)” 的场景。

  1. 两种核心混合运输模式

  “海运 + 陆运”:近距离跨区域补充:若货物目的地位于 “海运主港周边的内陆地区”,可将原 “港口直达海运” 调整为 “海运至邻近非台风影响港 + 陆路转运至目的地”。例如:

  原计划 “中国宁波港→日本大阪港(海运)”,若大阪港因台风封港,可改为 “宁波港→日本神户港(海运,神户港受台风影响较小)+ 神户港至大阪的陆路卡车运输(约 2 小时车程)”,整体时效仅比原计划增加 1-2 天,远低于等待大阪港解封的时间(通常 3-5 天)。

  “海运 + 空运”:长距离紧急补货:若货物需跨洋运输且交货期紧急(如原海运时效 30 天,台风导致延误 15 天,无法满足 45 天交货期),可采用 “部分货物空运 + 剩余货物海运” 的分拆方案。例如:

  某批服装需从中国运至美国,原计划全部海运(30 天),因台风预计延误 15 天,可将 “30% 的紧急备货” 通过空运(时效 3-5 天)先发,满足客户的紧急销售需求;剩余 70% 货物仍走海运(延误后 45 天到港),平衡 “时效需求” 与 “运输成本”(空运成本约为海运的 5-10 倍,分拆可降低整体成本)。

  2. 操作要点:提前锁定 “混合运输资源”

  订舱时同步与 “货代(需具备‘海陆空多式联运资质’)” 确认混合运输方案的可行性,例如:是否有合作的陆路卡车公司、空运代理,能否提供 “海运订舱 + 陆运 / 空运衔接” 的一站式服务,避免因不同运输方衔接不畅导致二次延误。

  计算 “混合运输的成本平衡点”:提前测算 “海运延误的违约金” 与 “混合运输的额外成本”(如空运比海运多花的费用),若 “违约金高于额外成本”,则优先选择混合运输;反之,可与客户协商延长交货期,仍走海运,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确保 “运输单据衔接”:混合运输涉及多段运输,需确保各段单据(如海运提单、陆运运单、空运提单)的 “货物信息一致”(如货物品名、数量、唛头),避免因单据信息不符导致清关受阻(如空运货物的单据与海运货物不一致,无法证明是同一批货物,影响后续销售)。

  总结:台风季订舱的 “核心逻辑”—— 提前预判,多手准备

  台风季海运的风险本质是 “不确定性”,应对的关键不是 “规避台风”(无法完全避免),而是 “通过备选方案降低不确定性的影响”:

  选 “备用港口”,解决 “目的港封港” 的滞留问题;

  规划 “替代航线”,解决 “海域通航受阻” 的绕航问题;

  用 “混合运输”,解决 “海运大面积延误” 的时效问题。

  同时,订舱前需加强 “台风信息跟踪”(如关注每周台风预报)、“承运人沟通”(确认其台风季应急能力)、“客户同步”(提前告知可能的延误与预案),从 “资源储备 - 合同约束 - 信息同步” 三个维度形成闭环,最大程度减少台风对海运的影响。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