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境电商卖家而言,“低报货物价值以规避关税” 看似是降低成本的捷径,实则暗藏多重隐性风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更大损失。接下来,百运网将为您分享低报价值最需警惕的 3 大隐性风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海关查验扣货,货物滞留甚至销毁
各国海关对货物申报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匹配度有严格核查机制,尤其是欧美、澳洲等监管严格的国家,会通过系统比对同品类货物市场价、核查品牌官网定价、甚至要求提供采购发票等方式验证申报真实性。若发现低报,海关会直接扣货并要求补充证明(如真实交易合同、进货凭证),整个核查流程短则 1-2 周,长则 1-3 个月。
更严重的是,若低报比例过高(如申报价值仅为实际价值的 30% 以下),或被认定为 “故意低报”,部分国家海关会直接判定为走私行为。例如欧盟海关规定,故意低报价值超 50% 时,货物可能被没收并销毁;美国海关则会对涉事货物处以申报价值 1-3 倍的罚款,且需缴纳罚款后才可能取回货物(若未被销毁)。不少卖家曾因低报导致旺季货物滞留港口,错过销售窗口期,最终不仅没省关税,反而因货物过期、平台订单取消承担双重损失。
二、损害客户信任,引发纠纷与品牌差评
低报价值看似 “帮客户省关税”,实则可能反过来让客户陷入被动。部分国家海关会要求收件人补缴关税差额,甚至额外缴纳罚款(如加拿大海关对低报货物的收件人收取申报价值 20%-50% 的罚金)。此时客户若发现实际需支付的费用远超预期,会认为卖家 “故意隐瞒”,进而引发纠纷 —— 轻则要求卖家承担补缴费用,重则直接发起退款、差评,甚至通过平台投诉卖家 “欺诈”。
对做品牌的卖家而言,这种纠纷还会损害品牌口碑。例如有卖家向欧洲客户低报服装价值,导致客户被海关要求补缴关税 + 罚款共 200 欧元,客户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后,引发其他潜在客户对品牌 “不正规” 的质疑,直接影响后续销售转化。
三、留下不良记录,触发长期监管 “黑名单”
单次低报若被海关记录,卖家会被纳入 “重点监管名单”,后续发货时海关对其货物的查验率会大幅提升(从常规的 5%-10% 升至 30% 以上)。高频查验不仅会延长物流时效(原本 3 天到港可能延误至 7-10 天),还可能因频繁开箱导致货物包装破损,进一步引发客户投诉。
若多次出现低报,后果更严重:国际快递商会可能限制其使用物流服务;部分国家海关会将其列为 “高风险企业”,对其所有货物实施 100% 开箱查验,甚至暂停其货物进口权限。有卖家因连续 3 次低报,导致欧洲市场货物长达 2 个月无法清关,最终被迫退出当地市场,损失远超省下的关税。
总结
低报价值的 “短期省钱” 本质是 “以小博大” 的冒险,其隐性风险涵盖货物、资金、客户关系甚至市场准入等多个层面,且一旦触发往往难以快速解决。对跨境电商卖家而言,更稳妥的做法是按真实价值申报,若想降低关税成本,可通过合规方式(如申请目的国关税优惠政策、合理拆分货件、选择关税起征点较高的运输渠道等)实现,而非依赖低报这种 “饮鸩止渴” 的方式。
以上便是本期百运网为您分享的去全部内容,若您还有任何国际物流方面的服务需求,请咨询百运网专业的国际物流顾问。